金山累累,源于一文钱的生意华夏财神赵公

2022/11/21 来源:不详

知名白癜风专家 http://pf.39.net/bdfyy/bdfzj/

在古代,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都是写在或者刻在竹简上的。当时官府行文和读书人著书立说,需要大批的竹简,因此,制作竹简,自然成了一种生意。

不过,这桩生意的利润是很薄很薄的。一页竹简,只能刻上或者写上几个字,因此很便宜,连一文钱都不到。相传,财神就做过这个不到“一文钱”的生意。

据史记载:竹简之前,文字刻在龟甲或者骨头上的,叫“甲骨文”。“甲骨文”不容易操作,也很难保存。因此,制作竹简,不仅是做生意,也是在做产业文化。另外,竹简虽然利薄,但很有市场潜力。只要做好,大有可为。财神之所以肯在竹简上下功夫,就是这个原因。

相传财神在做竹简生意的过程中,有过一段曲折的经历。

在最初的时候,他的竹简是用新竹做的。因为是新竹,时过不久,竹内水分蒸发,竹简变形,刻在上面的文字也随之模糊不清。许多宝贵的文献和资料也就此泯灭了,这使他感到愧疚和苦恼。

后来,他采用了一种新办法:把竹片首先进行了严格的熏烤。在熏烤的过程中,青竹内部的水分,像汗滴一样,渗出滴滴水珠(古人谓之“汗青”)。经过这道工序,竹简就定了型,而且,变得又韧又硬。历经千年万载,镌刻在上面的文字都不会走样。清代民族英雄文天祥有诗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一词,既留下了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光辉形象,也是竹简制作工艺的有力考证。

财神对竹简的制作是这样的严密,对于竹简的成册,也极为考究和认真。

据史书记载:“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子在读“易经”这本书的时候,因为进入了境界,不断翻阅,以至于把串联竹简的牛皮绳子都弄断了好几次。这个典故,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一方面,孔子学习,非常勤奋,经常翻书,常常把串联竹简的绳子弄断;另一方面,书简成册时,制作比较粗糙,绳子不结实,因此经常被弄断。

财神工艺就克服了这个缺点。从竹简的打眼到制作穿绳(就是“韦编三绝”中的“韦”)作坊的工匠们都非常认真和考究。读他制作的竹简书,根本用不着担心“韦编三绝”。

财神从一文钱的生意做起,把竹简这个“小儿科”当作一件大生意来做。他看准了竹简在古文化的传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制作竹简,既是商机,也是一本生意经。

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读书人越来越多,著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竹简制作工坊也随之增加。工坊的增加和扩大,产业工人也增加了。许多无业人员和当地群众都成了制作竹简的工人。

这“一文钱”的生意,不仅帮助许多穷人找到了工作,帮助他们摆脱了贫困,同时也为华夏文明的传播,立下了赫赫战功。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25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