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师谈教育生涯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

2022/6/4 来源:不详

程序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prcgoogle.com/zonghe/guonei/2021/0830/5943.html

应学校刘燕老师的邀请,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文章,倍感惶恐。因为这个栏目是针对“德高望重”的老教师设的,但本人“德”不高、“望”不重,既无高学历,也无高职称,更没什么“模范教师”、“师德标兵”、“最美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唯占一个“老”字,是目前学校唯一一位持有“从事乡村教育三十年”荣誉证书,只好勉为其难,写下这些“另类”文字,以纪念逝去的青春。

由于年代久远,有的事情已经记不多清了。打开尘封多年的木箱,翻拣出当年的报刊、证件,有的已经泛黄变脆,甚至有股霉味……然而,那段青葱岁月却如一股清流,在眼前徐徐铺展开来!

我是一名“网上”常常谈论的“中师生”。

年,我考入茌平师范。师范读书时,开始喜欢文学,并师从周蓬桦(原茌平县广播站编辑,现为山东省签约作家、中国石化作协副主席、齐鲁石化《新潮》杂志主编)学习写作,同时报名参加《鸭绿江》函授创作中心学习,并在《鸭绿江》函授教材发表了小小说《笑》,这是我第一篇变成铅字的文章,可惜现在找不到原文了。后来,县广播站为培养写作人才,举办“新闻、文学讲习班”,特邀省、市一些知名作家、诗人来茌讲课,有《黄河诗报》的桑恒昌、谢明洲,《时代文学》的孙国章、济南电视台文艺部的于艾平、聊城地区文联的左建明、姜建国、姜勇等,全县大约有二百多名文学爱好者报名参加,我也是其中之一。讲课时间安排在周末,地点在县委党校大礼堂,当时过道上都站满了听众,可谓盛况空前!像当今茌平文化界名人刘本科(曾任职县政协文史办,主编《县志》等文史资料,有多部文集出版)、孙登勇(原县教育局信息中心科长,作品散见于省内外各大报刊)、李文清(私企老板,有长篇小说在网上连载)等,就是那时认识并结交下的好友。当时,由于交通不便,下面乡镇的学员都是骑着自行车去茌平学习,我从丁块出发,李文清从洪屯出发,孙登勇则是从菜屯……尽管路途遥远,但丝毫不减我们学习的热情。学业结束时,县广播站编辑从全体学员大量习作中选出两首诗,由于艾平老师编入济南人民广播电台一档文艺节目,并配乐播出,在广大学员中引起比较强烈的反响。这两首诗的作者,一是菜屯的樊立昌、二是丁块的马奎春,也就是“我”。从此,我也便成为县广播站的一名“特约记者”,县广播站周末的“文学节目”也便时有我的文章播出,每播出一篇也便有一张“2元”的汇款单通过邮局寄来,内心的那种成就感及喜悦可想而知。

年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丁块乡中学,成为一名教师。起初,教了一年的政治,后改教语文,同时继续我的文学梦,报名参加了东北函授创作中心、散文诗函授创作中心、《黄河诗报》函授创作中心学习,受教于于耀生(《雪花》副主编)、高砚(《黑龙江水利》主编)、吴开晋(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明洲(《黄河诗报》编辑)等大家,也开始在《大众日报-丰收副刊》《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黄河诗报》《山东青年报-副刊》《海鸥》《聊城日报-鲁西风副刊》《东昌文学》等报刊发表诗文,有一首诗甚至还刊发在了全国当红诗刊之一《诗歌报》上!那时,文学热风靡全国,到处都有热情洋溢的文学青年群体,自己办刊办报。比如博平荆冯的荆路星就创办了《大地》文学报,而且还是铅印的;我和李文清、刘本科也创办了《故道》文学月刊,则是油印的,由李文清刻板、刘本科提供纸张,在温陈中学印刷,从此也便有了“故道三兄弟”的称谓。后来,我又和惠民镇中学的文之老师合作创办了《鲁西北散文诗报》,得到老散文诗大家柯蓝等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5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