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行走,因爱成长2022中欧亲子公益戈

2022/11/15 来源:不详

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http://m.39.net/pf/a_4892467.html

编者按

带着爱去行走,每一步都算数。年7月20-24日,中欧亲子公益戈壁成长营在敦煌举行。戈壁徒步期间,队员言之川每天都会在群里分享当时的体会和感悟,洋洋洒洒几千字,情真意切,字字珠玑,一位父亲对孩子的关爱、教育和期待溢于纸上。活动后,言之川将之整理成文,记录下这段温馨的亲子时光和共同的成长历练。

前言

顶着如火骄阳,踏着滚滚热浪,三伏天中,在身为中欧校友的太太的推动和鼓励下,我带着十一岁的孩子,从滨海南方历经层层盘问和核酸,千里迢迢来到戈壁西北,参加年中欧亲子公益戈壁成长营的三天76公里徒步活动。

这次活动筹划已久,波折颇多。从年初报名到七月下旬举办,跨时漫长。参加的家庭主要来自上海、深圳两地。众所周知,上海在三、四月曾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漫长静默,而深圳和国内的一些其他城市从七月份开始又是疫情反复,风声鹤唳,甚至临近举办时,原计划的举办地张掖也突然出现疫情,组织者不得不临时将举办地张掖改为敦煌。这为本次戈壁徒步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的阴影。在现行的所谓防疫政策之下,每一次的见面,都冒着巨大的风险。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选择了大无畏的勇气和对彼此的信任,正如公益导师Rainy在开营仪式上所说:“对于大家,我选择了相信!”作为参与者,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本次活动,基于公益,始于爱心,由中欧校友爱心联盟、中欧校友戈友会、中欧上海校友会亲子俱乐部、中欧校友MBA俱乐部、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联合发起,中欧校友企业毅行力量承办。

本次活动的目的,正如活动口号“为爱行走,因爱成长”所传达出来的愿景,我们通过为早产儿宝贝筹集救助款,带着孩子,共同参与这份爱的接力,共同体验这份爱的力量。《尔雅》云:“惠,爱也。”《说文解字》云:“爱,行貌。”爱,从篆书字形看,正是彼此捧着心相互传递之意。“为爱行走,因爱成长”,很好地阐释了爱的本义,也为本次活动作了最好的注脚。

烈日与高温之下的戈壁徒步,艰辛困顿是情理之中,欣喜感动却是意料之外。孩子们中,最小的只有七岁,最大的也不过十五六岁。徒步活动从7月20日晚的开营仪式到7月23日晚的闭营仪式,总共三天。在这三天中,家长与孩子一起行走,一起挑战,一起收获,一起成长。我们在帮助早产儿宝贝赢得生命的同时,也再次走进内心、审视自我,再次认识自己和孩子,在一次次的战胜自我中,在一次次的热泪盈眶中,保持着心的柔软,保持着爱的链接,见证了生命的伟大和生命的无限可能。

三天的戈壁徒步,第一天走了22公里,第二天走了29公里,第三天走了25公里。这76公里是直线距离,考虑到人在走路时的偏差及其他原因,估计每个人徒步的实际距离应该超过了公里。三天戈壁徒步,不仅考验身体,同时也叩问内心。徒步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随时随地都可以让人感动不已的人事、情境,现以我的角度,撷取其中吉光片羽赘述一二。

首日纪: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早上七点,徒步队伍分坐两辆大巴出发至营地集结。八点多一点,检查装备、热身运动、简单动员,在“咚咚咚”的战鼓声中,五组队伍按顺序先后启程,开始了戈壁徒步。

首日徒步,主要是顺着戈壁滩边上的车道由大人陪伴孩子行走。对孩子们和家长中的多数人来说,这是人生中的第一次戈壁徒步,大家都显得特别兴奋,再加上刚出发时体力充沛,因而一路的欢声笑语,脚步轻快有力。我们是最先出发的小组,但不久就被一组又一组的人马超过了。有趣的是,当其他队伍超过我们时,队伍中最小的那些可爱们就会扬着头、一脸鄙夷地对我们说:“你们怎么那么慢?最先出发的,怎么就被我们超过了呢?”感受到我们这组的孩子们有点不忿,大人就开始安慰:“路还很长,这才刚开始,还有三天呢,大家分配好体力,保持好节奏最重要。”

路上的风景很美,而这时的天气还不是很热。我们一边不紧不慢地前进,一边欣赏着沿途具有雅丹地貌特点的连绵不断的土丘,赞叹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气温渐渐地升高了,我们也开始慢慢感受到徒步的艰难,轻快的步履变得有些沉重起来,好在每隔五百米左右就有一辆补给车,给我们洒水和补水。虽然略感脚步沉重,腿脚僵硬,但我们就这样坚持着,不知不觉间,已经走过了三四个钟头。

转过一道山坳,突然看到远处有一处红色的帐篷,随行教练告诉我们,那是补给站。大家又累又饿,听到“补给站”三个字,眼里似乎立刻光芒四射,一扫刚才的疲惫之态,脚步也更加有力起来。补给站看起来似乎不是很远,但走起来时间却挺长。好不容易到了补给站,大家又惊又喜地发现补给站里配备有西瓜、纯净水、运动饮料、各种食物和解暑药品。放下手杖,甩下背包,脱下手套,摘下帽子,褪下头巾,大家吃起了西瓜和各种食物。痛苦的时间总是遥遥无期,而美好的光阴总是匆匆易逝。当其他队伍一组接着一组重新启程时,我们也只能抓紧时间补充水袋,穿戴装备,又急急忙忙地出发了。

出发不久,看到前面远处的队伍慢了下来,当我们以为我们能赶上时,他们又开始加快速度前行。原来,他们刚刚完成了一个规定的任务,而我们,也需要马上停下来完成一样的任务。

在教练的带领下,我们离开了车道,转入了旁边一片松软的黄泥地里。教练要求我们按每个家庭一行并排站好,每个家庭发了一个黑色的眼罩,并说明任务规则:任务开始至结束,不得开口说话;眼罩先蒙住孩子,家长牵着孩子往前走,到一定地点会换下眼罩蒙住大人,由孩子牵着大人往前走,途中遇到障碍需要通过时可以有肢体提示;每组家庭的距离不得超过两米。

当我接过眼罩为孩子蒙上,牵着孩子往前走时,不论是我还是孩子,都觉得一切是那么的自然,因为孩子从小到大,都是我在照顾着他成长、牵引着他前进。面对障碍,需要蹲下身体挪过绳子时,我会向下拉一拉孩子的手;需要抬起脚跨过绳子时,我会向上提一提孩子的手。我们紧跟着前面一组家庭,坚定地往前走。

过了一会,教练喊停,让我摘下蒙在孩子脸上的眼罩,互换角色。当眼罩完全蒙上的一霎那,当眼前一片漆黑的一瞬间,我不禁抓紧了孩子的手……孩子的手明显稚幼,而我却要将自己托付予他,由他照顾,由他牵引,似乎这是我未来老了、需要孩子照顾的预演。在猝不及防之间,我好像从一个无所不能、充满活力的父亲变成一个风烛残年、行动不便的老人。一种无助而焦虑的感觉突然在我的心头弥漫开来。这是我从来都没有经历过、没有思考过的感觉。孩子的手稚嫩而坚定地拉着我走,我只能试探着用小碎步随着孩子拉动的方向,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移动。

我看不见世界,也看不见自己踉踉跄跄的样子,但我看得见我的内心,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用小碎步走,实在是太费力了,而“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努力让自己放松下来,努力说服自己,一定要信任孩子,孩子一定可以带着我把路走好。于是,我慢慢地放松下来,大踏步迈开来,随着孩子手上的暗示,一会儿弯腰挪动,一会儿抬腿跨越。四周一片静悄悄,只有“沙沙”的脚步声,以及偶尔传来的风的声音。似乎走了很久很久,终于听到教练喊停。我摘下眼罩,光明霎那间扑面而来,蓝天白云,炎炎烈日似乎也变得多情而可人,黄沙荒漠似乎也变得温柔而秀丽。

我久久不能回过神来,我突然想到我小时候读过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那本书,想到生命的延续,想到生命的轮回,想到生命的意义,想到了很多很多。唐诗云:“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相信孩子,是我们不能不面对的问题,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我们总是以为孩子还小,需要我们,实际上孩子已经长大了,或者说,是忽然之间我们就发现他已经长大了。我的眼睛有点湿润了,但我相信那是风吹的!

大家继续往前走,我们走过了干涸的盐湖,走过了飞扬的风沙,走过了渐趋温柔的骄阳,但举步维艰的感觉也越来越明显了。快到宿营地的时候,我们已经慢慢地赶上了前面几组,因为每个组里比较小的孩子都已经快走不动了,甚至有的孩子已经需要就地休息,但他们都是稍作休息,又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我们组里最小的孩子在体力最好的叔叔的鼓励、帮扶下,虽然也偶有休息,但也在坚持。最后,在“咚咚咚”的战鼓声中,我们手拉手以第三的成绩冲线回到宿营地。

戈壁上,太阳下山时已近九点。一轮又大又圆的夕阳慢慢地沉下去,我们惊叹于“长河落日圆”的壮阔,在它藏到地平线下之前,拍了很多照片。我抢到摄影师为我拍了一张鹰击长空的特效照片。

晚上,我们在戈壁上燃起篝火,喝着啤酒,看着孩子们表演节目。晚会结束的时候,我们放起了烟花。空旷而寂寞的戈壁夜空中,烟花飞舞,银龙游动,美不胜收。息灯之后,帐篷外面,星空璀灿,偶然流星划过,引得那些沉醉于美景而不愿回帐篷入睡的孩子们的声声惊呼。

次日纪: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第二天早上七点,我们新的启程开始了。昨天是陪伴,今天则是放手,因为大人和孩子分开徒步。说实话,让孩子在茫茫戈壁上离开我,自己照顾自己,并徒步29公里,我是有点担心的,但小朋友一再表达他要单飞的强烈意愿,并安慰我:“老爸,我已经长大了,你就放手吧!”

大人的五个小组提前一个小时出发。虽然我或多或少有点担心,但能放下羁绊,徒步时还是感觉轻松不少。虽然路上一如昨日的辛苦,但因为不需要照顾孩子,所以走得很快,下午三点左右,我们就到了宿营地。

略显轻松的徒步,马上就被沉重的挂牵代替。我们为了躲避酷热的太阳,都藏在帐篷里。虽然身体都很放松,但牵挂的情绪或多或少影响到了我们的心情。我们被要求给孩子写信。当我潇潇洒洒地“倚马万言”时,孩子的身影开始不断地在眼前晃动。写完信后,就期盼孩子归来的情绪愈发强烈了。有人说过,短暂的等待是焦虑的,而长久的等待是痛苦的。我此刻的感觉是如坐针毡。等啊、等啊,突然,有教练拿着对讲机过来告诉我们,“第三组的小朋友离营地只有五公里了。”这一下子,无论是第三组的家长,还是我们,都坐不住了,开始有人不断地跑进跑出帐篷,到营地门口张望。等啊、等啊,突然教练又告诉我们,“最快的第三组离营地只有一公里了,第二快的第一组离营地三公里。”大家开始激动起来了,我们组赵大哥说:“不管是哪一组先到达,大家都一起去迎接吧!”

我们走到营地大门前,远远地看到一些小黑点出现在地平线处,又过了一会儿,小黑点越来越大,越来越近,慢慢变成了清晰的身影,连身上的颜色也可以分辨了。一杆旗帜在风中飘扬,那是第三组的小朋友们!“咚咚咚”战鼓开始响起,我们的心也开始“咚咚咚”地随着战鼓跳动。我跑到正在擂鼓的Rainy旁边,问她能否让我来擂一下?Rainy笑着递过鼓槌,我扎下马步,气沉丹田,擂起鼓来迎接小朋友们。擂了不是很久,小朋友们还没到,我的气力就已经难以为继了。把鼓槌还给Rainy。这时候小朋友们已经离营地大门不远了,大人们也几乎倾巢而出,挤在一起,第三组的家长们站在最前方,大家情绪沸腾,激动地不断喊着“宝贝加油”、“宝贝好棒”,响彻云天。大人们的呐喊声似乎影响到孩子们,他们加快前进的步伐。

终于,小朋友们手拉手,站成一排,开始最后的冲刺……当他们冲开横幅的一霎那,大人们一拥而上,非常激动地抱住了孩子们。我也上前逐一与孩子们拥抱。那一刻,我已经热泪盈眶(后来我才知道,当时很多人都跟我一样的热泪盈眶)!孩子们真的不容易,长途跋涉,面对天气炎热、体力极限的挑战,克服了种种困难,胜利完成了任务。听说第三组有位小朋友在途中扭伤了脚,但仍然为集体的荣誉而坚持,而时刻牵挂,也令人感动不已。

第三组夺得头筹,而我们依然在等待我们的第一组。终于,第一组也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中。孩子们拖着疲惫的脚步,一步一步地蹒跚走来,旗帜在戈壁的风中“猎猎”作响,浅蓝色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坚定而勇敢。我泪水开始在眼中打转。当他们排成一队,手拉手冲线的时候,我已经泪眼滂沱了。我拥抱了孩子们。我觉得他们太棒了!这时候,“咚咚咚”的鼓声仍然响个不停,它让我想起了《诗经·邶风·击鼓》中的几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毛《传》郑《笺》俱认为诗句原意是写战友同袍之情的,是战友同袍之间生死与共、危难相救、相互扶持的约定。

这一刻,我从孩子们的相互扶助、相互鼓励、携手同行之中,得到启发,恍然明白了《击鼓》的深意。孩子们的精神状态看起来还不错,虽然已经疲惫不堪,但他们的眼中同样光芒闪闪,我可以看到他们完成任务的放松,看到他们战胜自己的喜悦。此刻,我终于明白了孩子让我放手、让我放心的话,原来,不经意间,孩子已经长大,已经可以自己飞翔了!

不久,第四组回来了。之后,第二组和第五组结伴归来。我们又经历了两轮激动欢呼和泪水洗礼。接下来的时间,是教练为孩子们做拉伸,各个帐篷中此起彼伏、不时传来“痛并快乐着”的惨叫声。

今日最大的收获是:我们可以放手了,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坚强、更能干。正如我在分享会上所说的:“孩子,我们的不放心、不放手,并不是因为不相信你,而是因为我们太爱你。今天你的表现,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你是真的行!从今以后,我要慢慢地转变,从陪伴你前行,变成欣赏你前行!”

最后,我愿意引用清代郑板桥《新竹》诗送给勇敢的孩子们:“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龙孙就是竹笋。这首诗以新竹生长为喻,描写新旧相依、新陈代谢的普遍规律。我们暂时还在陪伴、还在扶持你们,相信不久之后,你们就会像新生的竹子那样,会快速而茁壮、健康地成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指日可待!

再日纪:少年金紫就光辉,直指边城虎翼飞

梦,突然被亮起的灯打断。起来一看,帐篷之外,尚是漆黑一片。恍惚之间,想起今天的徒步计划是4点起床,5点集合出发,大人、孩子分开走,主题是静语夜行。

大家戴着头灯,匆匆忙忙集合在一起,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开始热身。白色的头灯灯光随着几十道身影扭动、旋转、跳跃,构成了一幅光怪陆离的光舞幻影。热身之后,大人们就出发了。

一路上,随行教练要求大家不要交谈、不要出声,于是大家静默不语,低首快步。在一片“沙沙沙”的脚步声中,头灯的灯光映射在戈壁沙面上,不断地向前移动,留下一个个的脚印在身后的无尽黑暗中。

在这种不说话的夜行中,虽然是一群人在走,但那一刻似乎又是孤独的,这种感觉非常奇妙。天地之悠悠,古今之茫茫,他我之寂寂,似乎慢慢注入了心头,似乎触及到了心的深处最柔软的地方。那里,有了一个摆脱世俗喧嚣,摆脱利害牵绊,自己直面自己的机会。然而,似乎一切又没有发生。迈开腿,一步一步安静地走着。那一刻,我又似乎回到了少年,走在家乡海边银色的沙滩上,顶着皎洁的月光,聆听着海浪的吟唱,迎风而行,感受着天空与海洋的遥远与神秘,怀着希望,平和而泰然,坚定而有力量。

静语夜行的意义正在于此。事实上,当我们强调、追问意义的时候,意义已经没有了意义。静止与运动的纠缠,未来与过去的思虑,光明与黑暗的转化,或许正是静语夜行这四个字的应有之义吧!

大概过了一个小时左右,教练要求大家放慢脚步,因为后面的孩子们已经接近我们,快要从我们的身边不远处经过。不远处,点点灯光接在一起,宛若一道蜿蜒移动的光龙,不断地撕开黑暗,向我们游过来。大家开始小声地猜测谁是走在最前面的一组,有眼神好的看出了这是穿着浅蓝队服的第一组。不久,真的是第一组最先从我们身边不远处经过。这时,看着他们保持着昨天商量好的队型,队旗在夜空中飘扬,身影在摇曳的灯光中,一字长蛇,静语夜行,近了……又远了……

我一下子变得激动起来,禁不住又是热泪盈眶,连录像都忘了。第一组之后,其他小组紧接其后,陆陆续续地从我们身边经过。有蓝有绿的衣服,或大或小的身影,时紧时缓的脚步,坚毅而勇敢,沉着而昂然,在每一面旗帜的引领下,犹如向黑暗奋勇进击、衔枚疾行的士兵。

这时唐代张祜《从军行》前面的两句诗忽然涌上心头:“少年金紫就光辉,直指边城虎翼飞。一卷旌收千骑虏,万全身出百重围。”此情此景,此气势此场合,是何其相似与相得?未来与希望,奋进与突围,不正在他们坚定的脚步上吗?不正在他们坚韧的肩膀上吗?不仅是我,其实,大家都很激动。

他们的身影慢慢地远去,他们的灯光慢慢隐没在起伏的沙堆中,我们也慢慢继续往前走。

天,终于亮了。霞光渐渐出现在一望无际的戈壁天际的水平线上,不一会,一轮红日随着霞光慢慢升上来,仿佛是突然之间,红日喷薄而出,映红了整个戈壁大地。大家停下脚步,开始拍照,忙着把宏大而醉人的美景,搭配各种姿势以及友谊,收进摄影机、手机的镜头里。

因为我们不能与前面的小朋友队伍接触,需要等待前面最后一组的小朋友队伍走远,所以今天的路程比较缓慢,一路走走停停,一路拍照聊天,一路欢声笑语,甚至有了相比前两天更多的休息。走到最后一天,家长团中已经没有了分组,没有了你追我赶的竞争,而是成了一个旅行观光团,徜徉在戈壁的美景中,可以彼此加深认识,可以自由畅快聊天。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24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