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教师节重温师说,那些年,那些人,

2023/3/30 来源:不详

这个教师节,让我想起了韩愈的《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在《师说》中首句肯定从古以来老师对于任何人总是不可少的,接着给出了老师的定义,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为什么必须有老师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因为人不能“生而知之”,没有哪个人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作为头号教书匠的圣人孔子也不行,孔子从小也是苦孩子,曾当过季氏的家臣,看过仓库、喂过牲口,有机会就学习,也向很多学者请教过,譬如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最后终于成为鼎鼎有名的学者、儒家学派的祖师。

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只是对弟子的教诲,更是对自己学习历程的总结。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在孔子身上有很好的体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韩愈对此进一步展开阐述:“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

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些年,年幼时,总觉得老师絮絮叨叨又很严厉,如今想起,才明白那些唠叨的背后,满是深沉的关怀,和没有说出口的殷切期许。每次说好的下课了,就耽误两分钟,结果总是舍不得停下,当时的我们总是抱怨课间休息又缩短了,现在想起来那时是多么的幼稚。在求学的路上,谢谢您,告诉我未来可期。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有一些人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上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记。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不乏许多良师益友,感谢你们的陪伴,带我披荆斩棘,成为更加完美的自己。

在这个教师节,要感谢的是我们的人生领路人,漫长的旅程,不止老师,还有亲人、爱人、朋友、同事等,他们都曾教会我们许多,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感恩之心长存,却无法当面言语,谨以白居易的一首诗来表达我的感恩之心:“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感谢一路有你。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41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