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创城为民理念解决群众实际困难青秀

2024/6/3 来源:不详

创城是为了人民,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青秀区以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契机,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实创城为民理念,精准发力,积极探索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关心和解决百姓生活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从细微处入手,解决好群众身边的突发事、琐碎事、烦心事,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推进工作创新,切实在建设长效化机制和实行常态化管理上用力发力,形成全民参与、人人实践的生动局面,全力推进高效能城市治理典范城区建设。创建惠民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城市“颜值”“鸳鸯里”位于长堽路42号,小区由14栋20世纪80年代建成的住宅楼组成,有余户居民,是一个无物业开放式老旧小区。“这里过去到处都是加建的房子,一下大雨,小区就严重积水,特别难受。”家住小区5栋1单元的黄阿姨在鸳鸯里住了30多年,提起过去的环境皱起了眉头。鸳鸯里小区外墙画讲述了故事也扮靓了环境。记者刘增璇摄由于长期饱受内涝之苦,居民们在各自楼栋前建起了挡水墙、坡,这也导致小区的公共道路越来越窄。为了彻底改变鸳鸯里居住环境,通过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并立足于节约社会资源,大力提升老旧小区住房的质量和价值,青秀区先期对1、2、4栋居民楼进行粉刷,硬化翻新人行道,并对沿街铺面广告牌进行统一设计、安装。青秀区还对小区公共道路两侧的违建挡水墙、挡水坡、杂物房等逐一拆除,及时清运建筑垃圾,对约米长的露天排水沟进行专业测量和加盖处理,解决排水沟臭气熏天的问题。同时,为居民安装了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整治电缆乱象、更换破损杂物房门,并计划绿化沿路花圃。青秀区以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巩固全国卫生城市成果为契机,把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及小区环境整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为民办实事工程来抓,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环境改善了,我们切身体会到了创城带来的好处,现在邻里关系也变得更好了。”黄阿姨说。创建靠民“智慧青秀”为解决“城市病”提供良方9月26日9时24分,市民文女士在路上发现一家花店存在占道经营情况,拿出手机拍下照片,并上传至“智慧青秀”。9时26分,在附近巡查的城管人员来到现场对店主进行教育,并协同店主搬离有关物品。随后,城管人员上传结案图片到系统,并同步反馈给文女士。如此高效精细的管理和服务,得益于青秀区正在探索的“互联网+城管”服务新模式——以“青秀通”为主要依托的城市信息化管理新机制。“青秀通”智慧城管系统通过多组模块,实化城管网格、量化人员绩效、优化城管决策以及强化市民监督,打破了传统数字城管的管理方式,充分发挥互联网高效、便捷优势,运用大数据技术,通过流程再造,形成了部门合力并提升了管理效率,使模式由“城市管理”转向“城市服务”,工作由“被动督办”转向“主动作为”,系统由“数字城管”转向“智慧城管”,方式由“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市民由“被动管理”转向“全民参与”。“对市民来说,反映的问题得到了及时处理和解决,很有成就感,参与积极性提高。对城管队员来说,工作效率提高了,工作更好做了,一举两得。”青秀区城管监察大队新竹中队副中队长唐梦淳说。此外,青秀区还加强城管体制机制创新,将城管、工商、食药等执法力量和城市协管队伍下派,执法和管理权力也同步下放到街道(开发区)实行“双重管理”,建立“重心下移、职能下沉、管理下延”机制。同时,按照“条块结合,无缝对接”原则,青秀区城管部门将辖区细分为34个管理网格并组建34个工作群,依托“青秀通”实行网格管理,构建“一格多员、一员多责”管理网格。既厘清专业分工,又明确协作要求,做到“发现问题人人有责,处置案件专人负责,处置效率人人监督”。记者还了解到,使用“青秀通”前,仅案件上报派遣就要经历市层级—城区—街道—社区—处置人5个环节,时长需30分钟以上。现在只需拍摄上报、领取2个环节,时长仅为几秒钟,极大地减少了人力资源投入,提高了指挥效率和案件处置效率,有效解决了“指挥和结案低效”等问题。创建为民推进创建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督促辖区农贸市场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做好市场范围内的市容秩序维护、卫生环境清理、绿化亮化工作;在城中村、背街小巷,强化政企民协作,共同推进城中村整改提升……全民参与,全域创建,青秀区把创城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多场,分发宣传资料约份,惠及人数约40人,为群众提供了精细化服务,解决了群众切实期盼问题。为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积极性,青秀区委宣传部和青秀区文明办近期联合策划开展了“十大不文明行为”网络票选活动,获得30万+的浏览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69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