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天注定,三分靠巧工,烂木头也有春天
2022/11/21 来源:不详韩愈在《题木居士》有言,“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
诗里的木居士,其实就是一件根雕艺术作品。
七分天注定,三分人雕琢SHOUZAOSHANDONG
根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它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然生长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后天的构思、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从而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是综合了自然美和人类创造的造型艺术,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即在根雕艺术的创作中,应该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人工的处理修饰只是辅助,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
我国现存最早的根雕作品,是年湖北荆州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战国时期根雕,“辟邪”木雕和角形器。前者是桉树根雕,工匠用鬼斧神工的技艺将镇墓兽辟邪雕刻得栩栩如生,因此“辟邪”木雕也被称为世界第一根雕;而角形器则由香樟木雕成,状如犀牛角,其形态也令不少考古学家啧啧称奇。
到了隋唐时期,根艺的发展已经趋于繁荣,由于根雕的鬼斧神工颇带了几分“天授”之意味,因此根雕更受到了不少迷信的皇室贵族青睐,《新唐书·李泌传》曾记载,“泌尝取松樛枝以隐背,名曰‘养和’,后得如龙形者,因以献帝,四方争效之”。就是讲李泌采用天然树根制作龙形抓背献给皇帝,皇帝大喜,众大臣群起效仿的故事。
根雕的又一个创作巅峰则是清代。当时涌现出一大批根雕艺术家,他们不仅承继了根雕艺术的传统,而且还融会贯通,创作了许多优秀根艺作品。在今天的故宫、颐和园中,你仍能看到许多清代的根雕珍品。
朽木仍可雕,爱拼才会赢SHOUZAOSHANDONG
别人眼中的“朽木不可雕也”,在寿光的根雕传承人甄金强眼里却是再宝贝不过的珍品。甄金强从事根雕艺术数十年,已经创作了数百件作品。小到装饰用的工艺品摆件,大到实用性的茶台、花架等,他凭借着一双巧手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变废为宝,将“没人要的破树根”变成了美轮美奂的艺术品,也让根雕艺术进入了人们的现代生活当中,让这门传承了千余年的技艺在现代社会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甄金强介绍,根雕的创作理念讲究“三雕七借”。雕,就是指后天的雕刻加工;借,就是借树根的天然纹理、形态,甚至是疤痕。因为根雕很大程度上是倚仗树根的天然形态,因此选材是根雕制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甄金强创作根雕的树根原材料很多都是自己捡来的,对于淘换树根,甄金强有自己的一套“选拔标准”,他更倾向于有树疤、树瘤的,因为这样的树根可塑性强,更容易出好作品。
在选材之后,就是造型、构思和制作。在造型上,更多的还是要依靠灵感。甄金强的住处有很多树根,不管是纹理还是形状都很好,气势磅礴,一看就知道能出好作品,但是就是想不出具体要怎么雕,只能放在那里看,等“灵感”突然找上门。据甄金强说,有的最多看一年都还没开始动刀。
而制作就更费工夫了,根雕的制作不仅需要深厚的雕刻功底,同时对雕刻者的把控能力要求也十分精准,更不要说耐心和精力,据甄金强介绍,完成一件完整的根雕作品有时候光是刻刀就要用到上百把,耗时往往会多则数月。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SHOUZAOSHANDONG
甄金强是一个颇有些认死理的人,虽然只接受过2年的美术教育,但自打发现自己对根雕有着别样的热爱之后,就十分努力,曾多次跑到浙江、福州等地学艺,也因此,他的作品兼容了南方的细腻和北方的粗犷,风格自成一派。
艺术是能熏陶和治愈人心的,这一点,甄金强比谁都清楚。近些年来,作为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寿光木雕分部主任的甄金强多次组织协会前往市老年大学、科技学院等地做工艺美术展,为久经人事和常年浸泡在现代科技中的人送去一份自然的恩赐。
而临沂市兰陵县的根雕手艺人宋金海则另辟蹊径,迷上了直播,他通过这种“面对面”的方式将根雕艺术传播到千家万户,“老铁”、“”这样的网络用语在宋金海嘴里说出来有种别样的乐趣,尽管宋金海说直播只是为了多一点收入,但痴心根雕创作多年,宋金海最大的愿望,还是希望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当遇奇人时,朽木焕新生。又或许不只是这些原本应该归于尘土的朽木枯树,这些精于雕琢的手艺传承人正在用他们的雕刻刀改写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