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默默守卫城市的城隍神原来是这样来的
2022/9/24 来源:不详治疗青春痘北京医院 http://pf.39.net/bdfyy/tslf/210311/8736734.html
城隍庙,各地皆有,遍布祖国各地,大城市,小县城,都可以看到城隍庙的踪影,而许多地区的城隍庙都地处市中心,也往往都是热闹繁华的所在。那么你知道,城隍神是怎么来的吗?这许许多多的城隍庙里供的都是谁呢?且听颐叔在这篇小文中与大家来分享一番。
城隍出巡
城隍神的来历
城隍是神话中守卫城池的保护神。中国古代的城市,一般用土来筑城墙,城墙的四周都挖有护城的堑壕,有水的称池,没水的称隍。所以这种护城的壕沟就叫隍。据史书记载,城隍神信仰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兴起,梁武陵王时,某地乡民在筹祭城隍时,突然间窜出一条红色的蛇,绕着牲牛不去。由这段记载,可知梁时祭祀城隍在中国南方已是件极为寻常之事。及至隋唐一统天下,初因祭祀城隍的习俗仅流行于江南一带,故于唐初尚未被列入祀典。但是中唐以后,各州郡相继设立城隍祠,可见此时的城隍信仰已逐渐发展成全国性的信仰。当时张曲江曾有《祭洪州城隍文》,五代之际,吴越王有重修《城隍神碑记》,南宋陆游亦有《宁德县城隍庙记》,由此可知,中唐以来都县大多有祭祀城隍之活动。
及至明代朱元璋洪武二年正月丙申朔“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当时的京都(南京应天府)的城隍神被封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汴、濠、鸠、和、滁等州朱元璋“龙兴之地”的城隍亦封为正一品王爵,其他府城隍则为“鉴察司民城隍威灵公”被封为正二品,州城隍“鉴察司民城隍威灵侯”为正三品,县城隍“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为正四品,清代初年又加封北京、南京、西安、福州四地为“都城隍”,而后台湾的新竹城隍庙受光绪帝敕封,亦称都城隍,所以自清代开始,民众一般把城隍归为下列几类:都城隍(公爵,威灵公):掌管省。府城隍(侯爵,绥靖侯):掌管府。县城隍(伯爵,显佑伯):掌管县。当然在一些特殊地点或特殊机构中也都存在着这四类以外的城隍。如苏州除了府城隍之外,还有布政财帛司“城隍”庙、按察纠察司“城隍”庙、粮巡道城隍庙。长洲县的城隍还兼“七省漕运都城隍”,即漕运总督的城隍。另外,赤兰相王庙兼苏州的江南织造城隍神。
北京城隍庙
由此可见,城隍神原是城镇的守护神,后来渐由守护神演变成对应于人间政府所派遣的“阳官”的“阴官”,专责这一地区的大小阴间事务。但凡新官到任前需到城隍庙斋宿;上任日,更需在城隍前完成祭礼才能就任,请求城隍爷一起协助地方政治事务。北宋欧阳修所写的祭城隍文中提到:“吏竭其力,神祐以灵,各供其职,无愧斯民”,显示了当时官吏们对城隍的敬重和互相依赖的关系。
城隍庙是如何分布的?
一般来说,就如同一地只能有一个行政首长一样,城隍神的分布原则上是一地一城隍,而在一些情况下,也会出现一地多城隍的现象,如首都北京就有三个城隍庙,分别为北京都城隍庙,江南城隍庙以及紫禁城内城城隍庙。北京都城隍庙位于西城区成方街33号,这里原先商贾云集,是一繁华胜地,明人笔记《谈经》甚至还提到外国客商逛都城隍庙庙会时的情景:“碧眼胡商,飘洋番客,腰缠百万,列肆高谈”,每逢正月十三日的元宵、五月十九日的城隍寿诞、六月初八日夫人妈的生辰以及清明节、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的祭孤,城隍庙都要举行庙会活动。这些庙会规模大、范围广、人数多。届时,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小商小贩云集此地,高声叫卖,热闹非凡。清朝末年渐渐荒废,现仅存寝祠五间,已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南城隍庙在现在南横街东口的位置,建于元朝初年,称为佑圣王灵应庙。明万历二年加封大都城隍,为护国保宁王。江南城隍庙所在地曾是全国各省会馆的汇集地,仅南横街这条小马路上,就汇集了泾县会馆、淮安会馆、全浙新馆、粤东新馆等几家南方会馆。这些离乡背井的外乡人,为了祈求神灵的庇佑,常在会馆内供奉乡神或本地城隍爷。所以这座城隍庙是由江南人士出资修建,供奉江南地区城隍爷的一座江南客籍的城隍庙,也因此被称“江南城隍庙”。关于此庙还有一个传说,凡是客死在北京的江南人士,都必须由亲戚好人到江南城隍庙里取得路引凭据,如果其亡魂不到此庙来领取凭牒就无法魂归故里,因此平时到这里烧香求拜的江南人士也多过其他的地方。
而其中最不为人所知的则是紫禁城内城城隍庙,因为紫禁城历来是皇家禁地,故对于这座城隍庙各类典籍上也少有提及,故宫城隍庙位于紫禁城西北隅,依西城垣而建。清雍正四年建,坐北朝南,黄琉璃瓦硬山顶,殿内曾供奉紫禁城城隍之神,并陈设经卷、法器等,城隍庙建成后,每年万寿节和季秋遣内务府总管在此致祭,三月、九月、十二月各供玉堂春富贵花一对,朔、望日则供素菜。道光年间,每年八月万寿节由大光明殿道士在城隍庙内办道场诵经3日,道光二十五年(年)后停止。现在此地是作为研究所用地,属于非开放区,故而游人知道得也就更少了。
台湾地区和海外新加坡地区也拥有数座城隍庙,如台湾有台湾府城隍与霞海城隍等数座城隍庙,新加坡供奉有福建安溪城隍等三四座城隍庙,这主要是因为早年各地不同的移民渡海,都带来了自己家乡所供奉的城隍神,因此在台湾及新加坡都出现了一地同时有几位城隍的现象,也证明了大家源出一脉,分处各地的人缘与神缘。
各地城隍一般多由历史上的忠良贤达来担任,如福建都城隍庙奉祀的是刘邦的御史大夫周苛因忠贞不屈,痛斥项羽,而被处烹刑。战国时代的春申君黄歇,封他为大将军及万户候,因连横抗秦有功,即被奉祀为苏州城隍。也有一些是对当地开化民智,提高民生有很大贡献的国主或官员,如四川缙云县城隍就是缙云县首任知县李阳冰,浙江绍兴城隍庙是供有功于民的庞玉大将,宁化城隍庙城隍为巫罗俊,广州城隍爷是五代十国时的南汉国皇帝刘龑,也有“廉洁奉公,拥政爱民”的“清官”,如杭州城隍周新,明成祖即位时,任之为监察御史,多所弹劾,贵戚震惧,当时被视为冷面寒铁,曾任浙江按察史。北京地区是明朝一代忠良杨继盛,安徽青阳城隍庙是清官海瑞等等。
独特的上海城隍
而与一地只有一城隍惯例有所不同,历史上上海共有三位城隍,对于上海城隍,历来有所谓“前殿为霍,后殿为秦”的说法,现在上海城隍庙的前殿仍祀霍光,正殿供奉“诰封显佑伯城隍神明待制”秦裕伯。上海老城隍庙原为霍光神祠,供奉的是东汉名将霍光神主。霍光是西汉著名政治家,字子孟,霍去病异母弟,汉武帝的托孤大臣,昭宣中兴的主要功臣。虽因擅权死后被族灭,但后来亦被汉宣帝列为麒麟阁功臣第一。
上海城隍庙
霍光其实真正的神名为金山神主,金山是上海下辖的一个郊区县,据《吴国备史》记载“大将军霍光,自汉室既衰,旧庙亦毁。一日吴王皓染疾甚,忽于宫廷附黄门小竖曰:‘国主封界,华亭谷极东南,有金山咸塘,风激重潮,海水为害,非人力能防。金山北,古之海盐县,一旦陷没为湖,无大神力护也。臣汉之功臣霍光也,臣部党有力,可立庙于咸塘,臣当统部属以镇之。’遂立庙,岁以祀之。”此段大意是,三国吴主孙皓病重,梦到霍光附身侍从告知,金山咸塘风潮为害,民不聊生,我霍光是汉代有功之臣,有治理海患的能力,奉我为神,庙以祀之,就可让你孙皓病愈,保一方平安,随后孙皓病愈,遂立庙崇祀霍光。随后孙皓病愈,遂立庙崇祀霍光。上海建城隍庙,相沿成习,霍光就成了上海资格最老的城隍爷。
第二位叫秦裕伯,据说秦裕伯足智多谋,曾担任福建行省郎中,元末明初,为逃避乱世,辞官回到了当时还是个小县城的上海。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多次请他出山,并于洪武元年派人持亲笔诏书前来征召秦裕伯出山任职,在诏书中话里藏刀地说:“海滨民好斗,裕伯智谋之士而居此地,坚守不起,恐有后悔”,秦裕伯为免祸及他人,所以勉强赴任,朱元璋委任时年已经75岁的秦裕伯到西北地区出任陇州知州,其本质是贬谪。故秦裕伯最终托词有病,辞官不就,返回了故里上海,并没有前往陇州。洪武六年七月二十日,秦裕伯在上海陈行题桥附近的家中溘然长逝,传说朱元璋说秦裕伯“生不为我臣,死当卫我土”,所以封他成为上海城隍。
上海城隍庙的第三位城隍爷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在吴淞炮台战死的江南提督陈化成。上海百姓为了纪念他,把陈提督塑成满面火红、神采飞扬、目光炯炯、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供奉在城隍庙大殿后进。
城隍神是一地的保护神,专管一方,我们遇到困难或不顺的时候,不妨先去向城隍神祈愿,也许感应更为迅速喔,其实不论是一地多城隍,还是一地一城隍,能担任城隍的都是忠孝节烈之士,为国为民牺牲自我,我们在礼拜奉祀城隍神的同时也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将这种精神,将道教修行融入自己平时的日常生活,身体力行,这才是真正的弘道。最终以上海城隍庙一副对联来与大家共勉“做个好人,心在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如果你也知道你们家乡的城隍趣事,也欢迎在文章下面留言评论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