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棉鞋的恩情多年前老师寄20块钱买鞋,
2022/9/17 来源:不详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燮
有关中国教育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有虞时代的舜时期,舜所开设的“庠”是后来公学教育的雏形;而相传出现于夏朝的“序”,则是有史可考的最早的官方学校。
到了春秋时期,儒学开创者孔子开始兴办私学。据传,他门下从师者多达三千人,而其中的佼佼者又有七十二人。至此,孔子也成了中国教育史上的“至圣先师”。
在几千年的漫长发展中,中华民族也形成了独特完备的教育体系。无数名师先人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并竭力扶持后辈成长。
而在四十多年前的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就有这么一位无私奉献的好老师。
而她的奉献也在多年后有了回音,曾经受她资助的学生给她买了一套房子,还留下一句话——“我给您养老”。
报之琼瑶:一份10万元的生日礼物
年,是张秀荣花甲之年的大寿。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她将毕生心血都放在了学生身上,不辞辛劳地为祖国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所以在她60岁生日这天,很多她教过的学生都不约而同的跑回武川县来为她庆生。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大家挨个为老师送上了祝福。
而在这场生日宴会中,有一个最应该来的学生却没有到场,这让大家感到有些意外。他叫陈志德,是武川县第一小学初中部年的毕业生,同时也是张秀荣在这个学校带的第一批学生。
看着众人有些不解的神情,张秀荣笑着解释了缘由。陈志德因为工作原因在外面出差呢,这几天还真赶不回来。不过他在电话里答应了张秀荣,等忙完之后会立刻回来为她补过一个生日。
面对这种承诺,在场的大部分人都没放在心上,他们都只觉得这是一句客套话。但是张秀荣不这么觉得,这些年来,陈志德对她的好她是看在眼里的。他说会回来,那就一定会回来。
不过令张秀荣没有想到的是,陈志德居然偷偷为她准备了一份生日礼物,而这份礼物的金额高达十万元。
忙完工作的陈志德在第一时间赶回了武川县,他轻车熟路的敲响了老师家的门。而张秀荣在看到门外风尘仆仆的学生后,立刻笑着迎了他进门。
寒暄过后,陈志德从手提包里拿出了一摞现金,全是崭新的百元大钞。他把钱塞到张秀荣手里,诚恳地说道:“老师,这是10万块钱。是我攒下来给您买房子用的,过几天咱就看房子去。”
手上猛然多出来10万块钱,这可把张秀荣给吓了一跳,她赶忙推辞道:“你这是做什么?好端端的给我买什么房子?你快收回去,这钱你自己留着用。”
而坐在一旁的张秀荣老伴也赶忙回绝了陈志德。他们老俩口在这平房里住得挺好的,日常生活也没什么不习惯的,实在用不着去买新房子。
但陈志德可不听他们的劝说,转头又把钱给塞了回去,一脸坚决地说道:“房子我已经让同学帮忙看好了。县城里的新楼房,有电梯有独立卫生间。过几天就带您二老过去看看,不许拒绝。”
说完,他还佯装生气起来,唯恐张秀荣夫妇还要拒绝他。
看着手上的现金,再看看面前的学生,张秀荣心里一酸,差点落下泪来。她早知道陈志德是个知恩图报的好孩子,但他能做到这一步,实在令自己没想到。
可在陈志德看来,他为老师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因为如果没有张秀荣,那就不会有他如今幸福顺遂的人生。在陈志德的心里,他早就将老师当成了自己的母亲。
而要说起这师生俩的缘分,还要回到年的秋天。
春风化雨:无微不至关怀学生
张秀荣毕业于师范专业。年,她被调到了武川县第一小学任职。说是第一小学,但实则里面既有小学部又有初中部。而张秀荣就负责初二一个班级的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
这个班级里一共有50名学生,都是来自于附近的几个村庄,家里也都一样的贫困。不过,正是因为家境贫寒,所以这群孩子才更加珍惜坐在课堂里的机会。
在张秀荣的宽严并济和悉心教导下,这些学生的成绩都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在一个班级里除了拔尖的学生,自然也有垫底的学生。有些孩子纵然很努力,可成绩却并不是很理想。
在那个年代,还没有什么课外辅导班或是线上辅导课程,孩子所有的学习情况都是归学校老师管的。所以每当下午6点半放学以后,张秀荣都会挤出额外的时间来为学生辅导功课。
很多离得近的或是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就经常留下来补课,但在这些孩子当中有一个“例外”。
有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很好而且家离学校也很远,但他每天都主动留下来补课,他就是陈志德。
其实,在刚开始接手这个班的时候,张秀荣就已经留意到这个学生了。
在班级里,陈志德的成绩是属于上游的,并且他的学习态度也很端正,每门课都认真听讲。但是,这个孩子十分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独来独往。
而且最主要的是,他的家庭状况似乎是所有学生当中最困难的。出门来上学,学生们肯定都会穿自己最体面的衣服,但由于条件艰苦,身上偶尔有几块补丁那是正常的。
可陈志德的衣服上全是补丁。不仅如此,他仅有的那两件衣服都已经洗得发白了,脚上穿的鞋子也是不忍直视。张秀荣每每看到他,心里都心疼不已,所以也总是多关照他一些。
不过,那时的老师都还没有什么家访的概念,学校里一年到头也不会召开家长会。因此,张秀荣没有途径也没有时间去好好了解一下陈志德的家庭情况。
她所能做的,就是在课堂上好好传道授业解惑,课间再抽空关心一下学生的心理教育。不过,这些关怀并非只针对陈志德一个人,她对所有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
从年的秋天到年的夏天,她陪伴50个学生走过了初二的一年。而经过这一年的相处,细心温柔的张秀荣也得到了所有学生的喜爱。
在往后的许多年里,她也是一如既往地对待着每一批学生,这也正是学生们时隔多年仍然尊敬爱戴她的原因。
张秀荣真正做到了“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
不负师恩:金榜题名出人头地
暑假时光很快就过去了,这些孩子也都迎来了初三。初三是无比关键的一年,它关乎着大家能不能考上高中;说得再远一点,它甚至能决定很多人今后的命运走向。
在上世纪的贫苦乡村,教育是唯一一个能改变家族命运的机会。很多人家哪怕是砸锅卖铁也想让孩子出人头地;但同样的,有些人家就算是变卖家产也供不起这几年的学费。
因贫穷而早早辍学的孩子不计其数。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不是不想读书,而是真的无能为力。陈志德,就差点成为这其中的一员。
站在讲台上看着底下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张秀荣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她一边含着笑,一边对学生们进行点名。可当她念到陈志德的名字时,下边没有传来回应。
张秀荣迷茫的抬起了头,突然发现有一个座位是空着的。那应该是陈志德的位置,可他为什么没有来呢?
她用眼神扫了一遍整个教室,但还是没看到陈志德。听着底下众人的窃窃私语,张秀荣开口问道:“陈志德怎么没来上学呢?有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但其余学生也全是一脸迷茫的样子,没有人知道陈志德怎么了。因为新学期开学有很多工作需要处理,所以张秀荣只能先按捺住自己的困惑。也许,他明天就来了呢?
不过一连几天过去了,陈志德还是没来学校报到。这下张秀荣彻底坐不住了。挨到周末放假后,她在几个学生的带领下骑车赶到了陈志德家。
他家位于尹家沟村,是一个距离武川县城5里远的小村子。一进村,张秀荣就感觉到了这儿的贫穷与落后。
而当她七拐八拐找到陈志德家时,映入她眼帘的情形更是惨不忍睹。放眼望去,几间简陋的房屋内简直是一贫如洗,连仅有的一些家具用品也早就破落得不成样子了。
虽然在来之前,张秀荣已经想象过陈家的家境了。但亲眼所见之后,她还是大受震撼,也大概猜到了陈志德这次辍学的原因。
看到老师亲自上门来找他时,正在干活的陈志德明显地局促了起来,甚至不敢直视张秀荣。他知道老师对他的好,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他根本不敢和老师提辍学的事。
在和陈父沟通过后,张秀荣这才彻底了解他们家的情况。陈志德一共有兄妹六人,他排行老二。上头的哥哥早就辍学打工了,下面的妹妹们都还小。
而且,陈母身体不好,隔三差五的就卧病在床,一大家子全靠陈父一个人撑着。夫妻俩也是没办法了,所以才打算让陈志德出去打工挣钱。
陈父说完之后就耷拉着脑袋坐在了门槛上,而一旁的陈志德也是低头不语。听到这,张秀荣也明白了这一家的难处,但她今天的来意还是想劝陈志德回去读书。
如果就此辍学,那么孩子将会延续父辈的贫穷与苦难;如果不能靠知识走出这个小县城,那么陈志德的未来也只能是靠出卖苦力为生。
在张秀荣苦口婆心地劝说和权衡利弊下,陈父最终答应了让儿子上学一事。其实,他何尝不想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呢?如果陈志德能考上高中的话,那他肯定支持孩子读下去。
而另一边,回归课堂的陈志德在学习中拿出了自己百分之百的努力。他不想给自己留下遗憾,不想让父母失望,更不想让张秀荣的一番苦心白费。
第二年的夏天,一所县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送到了陈志德的手上。这个世代务农的家庭,终于出现了一位知识分子。
但是不久之后,陈母因为重病撒手人寰了。这对陈志德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一边是繁重的学业,一边是丧母的悲痛,两边的压力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这时,站出来给予陈志德精神支持的人又是张秀荣。每逢放假,她都会去看这个孩子,不仅给他思想上的鼓励,还会在物质方面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而张秀荣的这些付出,都被陈志德牢牢记在了心里。他暗自下决心,一定要考一个好大学,将来找一个好工作,用实际行动回馈老师。
经过三年的寒窗苦读,陈志德果然金榜题名了。在那一年全县的高考喜报上,他的名字排在了第二位。
后来据张秀荣的回忆,过了一段时间后,各个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都相继寄到了县里。陈志德拿着自己的录取通知书,连午饭都没顾得上吃,一路小跑着来给她报喜。
“老师,我的录取通知书到了!我被长春地质学院录取了,您快看!”
看着面前兴高采烈的陈志德,张秀荣也不禁落下了眼泪。就算时隔多年,她也还是会坚定当年的选择。是啊,她亲手挽救了陈志德的人生,她亲眼看着这个孩子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投之木桃:一双棉鞋恩情
马上又到了金秋九月,一年一度的开学季正式来临。陈志德背着简易的行囊,带着老师长辈的谆谆教导踏上了前往长春的旅途。
在出发的那一天,他穿着的还是一身旧衣裳,但上面的补丁已经比以往少很多了。张秀荣目送他远去,就仿佛是在送自己的儿子一样。或许在她的心里,她也早就把陈志德当自己的孩子一般看待了吧!
孤身求学的陈志德怀揣着70块钱来到了千里之外的长春。这70块钱,包含了他的学费和后续的生活费。再往后,家里已经拿不出更多的钱了,一切只能靠他自己。
而陈志德也不想再给家里增添负担了,他一边省吃俭用,一边利用空闲时间打零工挣钱。那几年的生活是很艰苦的,可生性要强的他没跟任何人诉过苦,包括张秀荣。
长春的冬季从每年的10月中旬就开始了,还要一直持续到次年的4月左右。而在这段漫长的严冬时节里,陈志德却连一双厚实的棉鞋都舍不得买。
一开始,张秀荣是不知道这件事的。她偶尔会和陈志德通电话,在电话里就像个絮絮叨叨的母亲一样,对着陈志德千叮咛万嘱咐。而陈志德每次都会让她放心,说自己过得很好。
直到有一次,她从其他学生的闲聊中得知了陈志德的近况。张秀荣坐立不安了一整天,隔天就从自己的工资里取出了20块钱,寄给远在长春的陈志德。
那时候,张秀荣的月工资也不过37块钱。但一想到受寒受冻的陈志德,她二话不说的拿出了一大半的工资资助他。
所以,这20块钱不能用现在的物价水平去衡量,更不能用金钱的多少去衡量。
在之后的通话中,张秀荣隔着电话数落了陈志德很久,埋怨他不知道照顾自己。还告诉他等钱到了,马上去买一双质量好点的棉鞋穿上。以后再有什么困难,要马上打电话告诉自己。
电话那一头的陈志德听着老师的“数落”,咬着嘴唇流下了眼泪。就在前不久,他的父亲也去世了,他本以为自己从此以后就是个孤儿了。
可没想到,张秀荣还是一如既往的关心着他,甚至还拿自己的工资补贴他。从那天起,他就决定要把老师当母亲一样孝顺,以后老师的生活和养老,他都不能缺席。
大学毕业之后,陈志德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庆石油研究院,在这里,他一路从硕士读到了博士毕业。靠着这个高文凭,陈志德找到了一份优渥的工作。
反哺之恩:“我给您养老”
父母亡故后,其余兄妹接连离开了家乡,陈志德也早已娶妻生子。但无论多忙,他每年都会抽时间回武川县看望张秀荣。在外出差工作时,他也会买很多东西寄回去给老师。
在张秀荣60岁生日到来之前,他因为工作原因没法赶回去,只好先在电话里祝福老师。但是另一边,他早就和在房地产行业工作的老同学打好了招呼,让他帮自己留意一下小户型的楼房。
后来,陈志德订下了一套70平方米的房屋,楼层朝向都很适合老年人居住。办完这事后,他就马上带着钱去找张秀荣了。
在陈志德的软磨硬泡下,张秀荣老俩口还是收下了这份弥足珍贵的“生日礼物”,不久之后就在众人的帮助下搬到了新房子里。
张秀荣每每提及这事,心里总是很感动。她当年大力支持陈志德读书、资助他完成学业,只是出于一个老师的责任,并不是为了以后收获这些物质回报的。
但这个孩子的反哺之心,实在出乎她的意料。他的这份孝心,有时候便是自己的亲生儿女都有所不如啊!
在搬到新房子后,老俩口的出行生活是方便了很多,但张秀荣又患上了高血压。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还越来越严重了。
这令陈志德担忧不已,每隔几天就要打电话回去问候一下,还买了很多进口的降压药寄回去。
而每当这时,张秀荣的心里都很高兴,可嘴上还是不忘说他两句:“不用再寄了,我这药店就能买到。我现在身体挺好的,不用老惦记我。”
而每次,陈志德也总是嘴上答应她,过了一段时间还是照寄不误。除了药,其他的年节礼品也都回回不落。
就这样一直到了年,张秀荣的丈夫因病去世了,儿女也都不在她身边。陈志德思来想去,还是决定把老师接到自己身边来,在长春给她养老。
在电话里,他用商量的语气问道:“张老师,我接您来长春行吗?以后,我给您养老。”
听着这话的张秀荣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她早知道这孩子孝顺知恩,但她还是婉拒了这份善意。其实儿女也跟她提过这事,但自己现在还能自理,就尽量别给孩子添麻烦。
既然老师不愿意,那陈志德也不能强求。他只好在其他方面多尽一份心力,算是报答老师多年来对自己的帮携扶持。
结语
有人说,张秀荣用当年的那几十块钱换来了如今的一套房子,实在是不亏。但这话,却是抹杀了她作为一个老师对学生付出的心血。
她对陈志德的付出,不仅限于课堂上的授课。是她,在陈志德最绝望的时候将他拉出了深渊,更在陈志德人生的每个迷茫阶段为他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说一句“亦师亦母”也不为过。
同样的,陈志德在心里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才决定用往后余生来回报自己的恩师。
而张秀荣的一生,也无愧于“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这一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