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朝诗人之冠,死于腰斩,一首诗美如画
2023/9/17 来源:不详淘宝推广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shishang/20005.html
这里有详细的解读,亦有诗词故事。
……
自古文人多磨难,位遇显达,百不二三,而怀才不遇、命途多舛者,数不胜数。
不管是“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极其悲壮,体民间之疾苦,作苦难之诗的诗圣杜甫;还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哀而不伤,逆境中总能看到希望,作积极之语的诗豪刘禹锡;亦或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半生飘零,逆境重生,潇洒自如的苏轼。
这些文人命途坎坷,郁郁不得志,但是他们的诗文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大抵就是我们常说的苦难成就诗人吧。
今天和朋友们分享的这位诗人或许您不太熟悉,但是他的结局让人非常难受。他的一个辞官举动居然要了他的命,而且是死于酷刑——腰斩。
解读诗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高启的主要经历。对您有用,就再好不过了。文章篇幅较长,约字。
元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年,高启出生在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贵族家庭。为了躲避战乱,全家搬到了吴中。虽说家族的荣光不复从前,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年幼时的高启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
作为北齐开国皇帝高欢的后人,他很是为有这样的出身而骄傲,尽管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他好任侠,豪气冲天。此时的他根本就不知道悲是何物,整日放纵任侠,不喜读书,一心只想过“偶从岸头侯,跨鞍赴边陲”的日子,无忧无虑,从小就有效命边陲的志向。
可还没有来得及成年,命运的捉弄就不请自来。父母接踵而亡,从此就没有了依靠,只能独自面对生活。这是他童年的不幸,是童年之悲。
十五六岁时,他洗心革面,弃武学文,折节读书,“不习弓刀诵坟典”。尤其痴迷于诗,终日苦读,表现出极高的诗歌天赋。
此时文坛盛行的是戏曲、小说,诗歌已非主流。而高启诗有小成,给诗坛注入了新的希望,他一心写诗,就很容易受到当时读书人的推崇。凭借诗歌,他成了远近闻名的才子。
很快,他就迎来了第一次入仕机会。张士诚在吴地称王,听闻高启过人的才学,多次派人邀请他出任幕僚。高启的好朋友杨基和徐贲也被他收入帐下,高启本就有入仕之心,现在遇到如此赏识他的人,于是欣然入幕。
可短短几年的光阴,他就弃官而去,隐居青丘。这就让人很难理解,因为此时的张士诚并没有衰败的迹象,或许是出于周全考虑才有这样的决定。
张士诚最初来到苏州,高启对他并无好感,在诗文中称他为“盗贼”。就是因为张士诚进城时滥杀无辜,实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千村杀戮鸡犬无,骨肉谁家保相共?高启饱读诗书,儒家文化早就刻在他的骨子里了,他不忍百姓流离失所,骨肉分离,读书人的傲气让他看不惯张士诚的所作所为。
除此之外,他游览吴越大地,实地调研。兵慌马乱之时,他整整花费一年的时间四处游览,这就很值得探讨了。游历期间,他看清了局势,当然也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了张士诚的实力。
张士诚并不是什么英雄豪杰,他胸无大志,又不爱惜人才。游历期间他写下《筑城词》就是最好的证据:去年筑城卒,霜压城下骨。今年筑城人,汗洒城下尘。……果不其然,朱元璋围困苏州城,张士诚兵败,高启躲过了一劫。
大明王朝建立,很快他就迎来了第二次入仕的机会。
洪武元年(年),朱元璋下诏修《元史》,高启经人推荐被征为纂修。此时四海一统,能够有这样的舞台施展身手,他兴奋不已。“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对于一个儒生来说,再也没有比天下太平的心愿和入仕的抱负重合更值得高兴的事了。
《元史》修好后,次年高启就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朱元璋非常赏识他,按理来说,这样的日子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可不知何故,没多久他再次请求归隐,这就为他的厄运埋下了伏笔。
新朝初立,百废待兴,正是需要人才之时,高启被任命为户部侍郎,连升数级,这就把高启吓坏了,他自认为没有管理天下财赋的能力,当即表示要辞官归隐。朱元璋也曾挽留,可终究没有成功,于是“赐金放还”。
我个人觉得这里面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其一就是高启对朱元璋有恐惧心理。朱元璋攻破苏州城,为了防止江南百姓反抗,下令苏杭百姓迁徙,尤其是他对降将的残酷迫害,再加上经济上横征暴敛,这些给高启留下了阴影,每天过着如履薄冰的日子。其次就是他作为儒生固有的忧患意识。
高启的这次隐退和张士诚时期的隐退有着本质的区别。前次是为了韬光养晦,以图再起,心中对未来满怀期待。这次是为了明哲保身,对待仕途已经没有了执念,昔日的豪气也不复存在,内心惶恐不安。他忤逆皇帝,让朱元璋的心里很不好受,对他有了芥蒂。
后来,苏州知府魏观修缮府衙,邀请高启写《上梁文》(房屋架大梁时的一种仪式),可巧合的是,这个旧址就是原来张士诚的衙门,这就给一些人抓到了把柄,说魏观有反心,于是魏观被杀。
当卷宗摆在朱元璋的桌子上,他发现这里面居然有高启的影子,其中还有“龙蟠虎踞”的字样,这就彻底惹怒了皇帝,张士诚住过的地方怎能叫“龙蟠虎踞”呢?于是,他下令逮捕高启,被判腰斩,亲自监斩,这在古代史上非常少见。此时高启才不过39岁,得此下场,非常凄惨。
表面来看是一篇文章要了高启的命,可实际上这是明初文人不想依附朝廷必须付出的代价,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刑事案件,是政治事件,朱元璋杀高启就是为了给广大的文士发出警告,杀鸡儆猴。
明初的四杰,不仅是高启被杀,杨基被罚苦役,死于工所;张羽被沉尸河底,尸骨无存;徐贲入狱,迫害至死。
如果说宋朝是文士的天堂,那么明朝则是文士的噩梦,天下文人的傲气被朱元璋父子砍没了。
高启在诗歌上的成就很高,中华第一伟人评价:“明朝最伟大的诗人”。高启与刘伯温、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以律诗见长。
下面我们来一起品读他的这首《初夏江村》,美如画卷,颇有唐诗韵味,一读就会爱上。
初夏江村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律诗,大多是记录一件事情的完整过程,品读之时按照这个思路来,就很容易掌握诗的精华所在。
这首诗是高启的代表作,描绘了一幅明丽、自然的初夏江村图,意境不输唐诗。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首句就点明了季节和地点,为后面的写景做好了铺垫。
“轻衣软履”说明天气和暖,符合初夏时节的气候特征,同时也突出了诗人闲适的状态。
诗人穿着轻便的衣裳,脚踏轻软的便鞋,漫步在沙滩上,他看到了什么呢?树木郁郁葱葱,树林背后有几户人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诗人继续向前,江水大涨,一群野鸭正在戏水,时而翻动着水中的青荷;微风徐徐,几只飞燕拂过桐花,自由自在地翱翔。
诗人用了“翻”和“拂”两个动词。前者将野鸭在水中嬉戏的情景描绘得活灵活现,后者则突出了燕子身轻体小,敏捷的体貌特征。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
诗人放眼望去,村前的渡口停着三五渔船,树林的外面,时不时传来纺丝之声。
这两句写的是人文景致,上句是所见,写的是渔船很高渡之景;下句是所闻,写农家纺织之事。视觉和听觉双管齐下,江南农家安居乐业的场景跃然纸上。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这两句描写的是诗人归途之景,进一步点明时节,和诗题呼应。
“黄梅”、雨”和“蛙”也是此时江南常见之景。这两句的灵感当来自南宋诗人赵师秀的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诗人开头是“轻衣软履”漫步沙滩,末尾则是伴随着蛙鸣归去,这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合,可见诗人的匠心。
读这首诗,仿佛在欣赏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乳凫翻藕,飞燕拂桐,渡口横艇,蛙声一片,画面清新,色彩明艳,动静相宜。
全诗没有一个字直接表明诗人的心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愉悦的心情正是通过这些景物委婉地表达出来,令人回味无穷。
—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