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幽篁琴复啸
2023/5/5 来源:不详南人不晓北地荒,漫漫寒冬尽枯凉。秦岭淮河为界,越往北去,冬天的景色越乏味,凋零二字尽可概括全貌。草枯了,树秃了,花谢了,人蔫了。此时若见茂林修竹,掩映数栋房舍,那一番青翠欲滴,真真独领风骚了。
为提高生活品质,“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上升为城市美颜标准。春夏秋好说,惟有冬季麻烦,零下十度、二十度的低温,何物能持之以恒?松柏常绿,毕竟为庙堂之物。于是竹担起了重任。背风向阳处,丛丛簇簇的翠竹,调剂着北方寒冬的色彩。
竹四季苍翠,枝干挺拔,生长茂盛。竹鞭地下横生繁殖,使其常成片成林、成团成簇。遇合适水土温度,竹的成林速度极为惊人,与一般意义上的挖坑种树,不可同日而语。再加上竹用途广泛,深得国人喜爱。
农夫的爱竹,与文人的爱竹,恐非一概而论。竹原产中国,南方分布极广,早在《诗经》《离骚》时代,即备受诗人们青睐。到三国魏晋,有所谓“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因志趣相投,常聚于竹林之下,纵歌畅饮,放任不羁。
竹林七贤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他们当时的活动地点,在古山阴县,也就是太行山南坡下,焦作、修武、博爱、辉县一带。至今博爱仍有1.8万亩天然竹林,号称竹林自然分布的最北端,北京动物园熊猫的食用竹,很长时间靠博爱供给。
对竹的推崇,到两宋时出现高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轼一首简如白话的小诗,妇孺皆知,且为时人后人虔心受纳。
“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朱熹)“溪光竹色两相宜,行到溪桥竹更奇。对此莫论无肉瘦,闭门可忍十年饥。”(陆游)南宋两大文人,一个回应“居无竹”,一个回应“食无肉”,可见苏诗影响之广。
苏轼生于四川,为官后多次遭贬,足迹遍及江南岭南,皆为宜竹之地,对竹感受极深。“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苏轼咏竹,随口拈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题惠崇春江晚景)“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
唐宋文风,一脉相承。宋人爱竹,亦颇受唐人影响。
杜甫《寄题江外草堂》:“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嗜酒爱竹,居所必靠近山林泉水,离“不可居无竹”之境已近在咫尺。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幽篁,幽深的竹林。古人喜独处长啸,以抒发内心。而竹林深处,正是绝佳之地。
白居易《咏竹》:“不用裁为呜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此诗意境,对北方人颇为亲切。寒冬肃杀,大雪纷飞,此时的竹林苍翠,更显其孤芳自赏。
白居易写《池上竹下》:“穿篱绕舍碧逶迤,十亩闲居半是池。食饱窗间新睡后,脚轻林下独行时。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何必悠悠人世上,劳心费目觅亲知?”颈联“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更成千古名对。以水为友,以竹为师,因其淡泊,因其虚心。
唐诗称颂竹德:“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几经狂风骤雨,宁折不易弯。依旧四季翠绿,不与群芳争艳,扬首望青天。默默无闻处,萧瑟多昂然。勇破身,乐捐躯,毫无怨。楼台庭柱,牧笛洞萧入垂帘。造福何论早晚?成材勿计后,鳞爪遍人间。生来不为已,只求把身献。”(钱樟明《水调歌头咏竹》)
后人羡竹,概括竹有七德: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是曰正直;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是曰奋进;外直中空,襟怀若谷,是曰虚怀;有花不开,素面朝天,是曰质朴;超然独立,顶天立地,是曰卓尔;虽曰卓尔,却不似松,是曰善群;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是曰担当。
竹之高洁,竹之虚怀,竹之不屈,在历代文人的推崇下,深入人心。梅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松竹梅位列“岁寒三友”。人们画竹、写竹、颂竹,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永恒的题材。
“树色连云万叶开,王孙不厌满庭栽。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凤来。谁许风流添兴咏,自怜潇洒出尘埃。朱门处处多闲地,正好移阴覆翠苔。”(唐韩溉)
“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王安石)
“谁种潇潇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王禹偁)
疫情阻隔,足难出户,望窗外竹影婆娑,读古人咏竹名段,铿锵婉转,抑扬顿挫,直令人茶食相忘。“一竿两竿修竹,五月六月清风。何必徜徉世外,只须啸咏林中。”(明张风)“竹里清风竹外声,风吹不断少尘生。此间干净无多地,只许高僧领鹤行。”(清金农)
咏竹诗,不可漏掉清人郑板桥。板桥作画,惟写兰、竹、石,自谓“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郑板桥诗书画三绝,竹画、竹诗、竹书,时人争相传颂。其咏竹诗多为题画,短小精悍,寓意精深,朗朗上口,平易近人。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淡淡疏疏,何必重重叠叠。”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无须细解,板桥咏竹,直抒胸臆,句句感人,老辣天成,段段精彩。郑诗指物喻人,借物咏志,充满人生哲理,洋溢天地感悟。
冬日的竹林给了我们无穷乐趣,读古人的咏竹诗,更令人感天悟地,心清气爽,更向往那“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诗意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