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人蒋纬国其人
2023/4/21 来源:不详北京治白癜风花多少钱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二次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在国内找不到容身之处,只得远渡重洋,亡命东瀛。在日本期间,蒋介石与另外一个辛亥先驱戴季陶成为合租的室友,其时,戴季陶正在日本学习法政。戴季陶卓越的气质和渊博的学识很受女性喜欢,其中就包括日本护士重松金子。
戴季陶(图片来源于网络)
戴季陶和重松金子很快坠入爱河,并在年5月16日生下了一个儿子。但早在这之前,戴季陶在中国已经与钮永恒结婚,并已经有了儿子戴安国,钮永恒是个性格刚烈的女子,如果得知这段婚外情,那是会把天都要捅个洞的。戴季陶作为早年就跟随孙中山先生革命的前行者,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号召力,如果因为此事声名扫地,对中国革命也是一个重大损失。
无奈之下,戴季陶只得求助于蒋介石。 决定,由日本人山田纯三郎将这个小孩带回中国,起名蒋纬国,假托是蒋介石的非婚生子,名义上的父母是蒋介石和姚冶诚。
与蒋经国一同在溪口度过了嬉戏的童年后,兄弟两人早早的就天各一方。与兄长的颠沛流离对比,蒋纬国的际遇明显要顺利得多,从东吴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他被父亲送到德国慕尼黑军校学习军事,结业后又到了美国军校深造。回国后,他在胡宗南手下实习,胡宗南对元首的儿子那是倾囊而出,蒋纬国在胡宗南的部队里得到了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诸多机会。
年,蒋纬国被任命为装甲兵上校参谋长,后被提拔为少将副司令,国民党军退台后,他直接成为装甲兵部队的中将司令员。按照蒋介石的总体规划,是大儿子蒋经国主政,蒋纬国主军,在让蒋经国逐步接管党团大权的时候,也让蒋纬国担任“三军联合大学”校长。
黄埔军校校长的经历,让蒋介石深知师生关系在控制军队时的重要性。让蒋纬国担任军校校长,也是想让他与台军将领建立起一种牢固的联系。但从小到大生活在安逸环境里的蒋纬国,身上还是有些纨绔气,他在大学校长任内,竟将5岁的儿子蒋孝刚带到校长室,坐在自己的头上,吩咐部下拍照,然后交台北《联合报》发表。
(图片来源于网络)
蒋纬国的初衷,也许是想展示下自己家庭的温馨,但在社会上却引起了轩然大波,舆论认为军校校长办公室乃是庄严之地,岂能如此儿戏。闹到 ,就连“监察院”也不得不介入调查。这件事,惹得蒋介石大发雷霆,蒋纬国也不得不请辞三军大学校长职务。
对于自己的哥哥,蒋纬国从小就既敬且畏。在他心目中:“哥哥的心志坚定,处事平稳,富正义感,具备领导国家的才干,所以敬之”;同时“哥哥城府很深,对于自己又有所算计,且掌握了情治网,所以畏之”。在同蒋经国几十年的相处中,他尽量避免发生冲突,哥哥说什么就是什么。
对比在大陆时的火箭式提拔,蒋纬国在台湾官场是属于不得志的那一类。对于此,台湾外界一直有多种传说,有说蒋纬国自任装甲兵中将司令以来,历经20载未受提拔,就是因为受到蒋经国的压制。也有说蒋纬国才思敏捷,语言风趣幽默,智慧过人,就性格而言,与蒋经国迥然不同,而正因为此,哥哥认为弟弟不够严肃,不能做到谨言慎行,不宜赋予重任。而其实,蒋纬国得不到升迁,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造成。
个原因
湖口兵变的影响
湖口兵变是发生在年1月21日,在台湾新竹县湖口乡装甲兵湖口基地的一次未遂政变。年1月21日上午10时左右,装甲兵副司令赵志华少将,在新竹湖口装甲兵基地大集合场,召集装甲主力部队 师的所有队职干部训话,慷慨激昂地发表了一篇类似“清君侧”的政见演说,要部队往台北市区进发,跟他扫清蒋介石“身边的坏人”,以“保护蒋总统”。
赵志华演说的重点有三:
一、国际局势日益对台湾不利,法、日均争着讨好中共,台湾有陷入孤立的可能,“政府”官员没有能力处理外交问题,有的甚至还发表“两个中国”论调,不想“反攻大陆”,如此将把“国家”带入危险境地,必须大力加以整顿。
二、若干高级将领缺乏斗志,生活腐化,不关心部队生活,周至柔(当时“总统府”参谋长)家里养的一条狼狗,每月花费比一个连的伙食费还多。
三、装甲部队乃“国军”精锐,负有保国卫民之责,“国家”局势既已至此,理应挺身而出,为“国家”、民族前途而奋斗。
湖口兵变(图片来源于网络)
赵志华演说完毕,当场询问部队:“谁敢跟我一起去?”台下无人应答。赵志华随即掏出 ,先是高高举起,然后放置于演讲台桌上,再询问一次:“谁敢跟我一起去?”这时台下忽然闪出一位政战官,高举右手说:“我跟副司令一起去!”说完即大步走到台上,站在赵志华身边,赵正欲加以赞扬,这位政战人员突然抱住赵志华,高叫:“抓起来!旁边的一些人蜂拥而上,当场制服了他们的副司令长官,把他押进司令部,一场哗变就此结束。
台下上千部队,眼睁睁地看到这突然的变故,一时都傻了眼,站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一位上校团长,值星官上台宣布:“所有部队立刻带回营区,没有命令,不得外出走动!”
从政治角度看,“湖口兵变”实不够称为“变”,当然更谈不上“政变”,由于是现职高级军官鼓动部队制造事端,它只能称为一场军事“哗变”,实质上也只是“哗”而没“变”,事件很快被摆平,主谋者赵志华迅速被缴械,并未酿成更大的事故。
事后,赵志华立即被移送军法审判,按照“陆海空军”刑法“叛乱罪”嫌起诉,本应判处死刑,但后来经“国防部”考量赵的犯罪动机,认为他并非出自预谋,是因为一时激愤,以至有违犯军法举动,叛乱的意图尚不十分明显, 判决为无期徒刑。其他涉案的 十名中、下阶层军官,分别处以五年至一年有期徒刑,情节轻微者,则予以记过、调职等。
台湾明德外役监狱(图片来源于网络)
赵志华一直在新店近郊的明德监狱服刑。该监狱关押的大多是受过军法审判的罪犯。赵志华在明德监狱里,被关进一座特殊的房子,这个房子设备不错,屋外还有小型花园,可供放风散步之用,堪称为“大监狱中的小监狱”。毗邻的还有一间“小监狱”,关的是一位空军少将,因为涉及台南机场跑道营建舞弊案,被判刑拘禁在这,两人虽毗邻而居,但待遇迥然不同。那位空军少将经常可以在外放风,还时常跑到大监狱中的福利社买东西吃,看来过得十分自在。
而赵志华不同,他没有那么自由自在,对他的行动管制极严,出来放风时都脚镣手铐,可见他所受待遇可见一斑。据赵志华当年的同事说,蒋纬国每年都去看他,对他的遭遇颇表同情。赵志华年因病保外就医,据说曾被当局暗害,不久即去世,时年65岁。
蒋纬国曾经是赵志华的长官,也担任过装甲兵司令,但“湖口兵变”发生时,他已调任“陆军参大”校长。因此,本案与蒋纬国并无直接关系。蒋纬国受牵连,主要是当时的装甲部队干部都是蒋所提拔,等于是蒋的子弟兵,当然他有连带责任。
赵志华为黄埔十期毕业,东北人,抗战期间曾参加远征军到印度打日军,由于曾赴维吉尼亚军校受过装甲训练,与蒋纬国交往密切,蒋也认为他是一位干才。年,赵曾被俘三个月,逃台后在蒋纬国力保下,才得以官复上校原职。他先是在装甲旅干上校旅长,后升任 师师长,事变时,他任少将副司令。
“湖口兵变”发生时,蒋纬国在美参观访问,闻讯后立刻兼程返台。“国防部长”俞大维认为蒋纬国已非司令官,无须负直接责任,而蒋介石则十分震怒,认为蒋纬国既是赵之保证人,不能不负一点责任。何况装甲部队多为蒋纬国所训练出来的,竟还发生兵变,可见御下无方,领导失策,必须要负连带的政治责任,传说蒋介石曾怒而杖责蒋纬国,此事后来为蒋纬国所否认。
蒋纬国自此案发生后,中将一直干到年8月,即蒋介石去世.四个月后,才得以升到上将。蒋纬国有一次在台湾政治大学东亚所上课,不经意提到“湖口兵变”,他对赵志华策动兵变的评论是:“动机单纯、方法错误。”他并没有深责赵之意,因为赵志华是跟随他多年的人。
第二个原因
《蒋纬国报到》一书的影响
《蒋纬国报到》一书是香港女作家孙淡宁根据蒋纬国口述录音整理并搜集资料撰写的一本描写蒋纬国身世和观念的书。孙淡宁通过朋友与蒋纬国结识后,就有意识的多次赴台接触蒋纬国,打听蒋纬国的身世,蒋纬国也将自己遇到的一些人生挫折与孙淡宁分享。
后来,孙淡宁在退休前搞了一个蒋纬国专访,这个专访在《明报月刊》发表,标题就是《蒋纬国报到》,内容主要就是多次与蒋纬国座谈了解到的一些信息,全文有20多万字。在该书的 部分里,首次向外界披露了蒋纬国的身世之谜;而该书的第二部分中,多的是所谓的蒋纬国战略学和他遭受的一些人事挫折。
年,孙淡宁将书稿交到台湾远流出版社,准备出版。出版社出于慎重考虑,将样书送蒋纬国亲自审定,但在审定过程中,文章大样流出,被台北新闻处、文工会主任宋楚瑜及调查局获得,并立即上报蒋经国。蒋经国阅后非常生气,将蒋纬国叫到自己官邸严厉斥责。蒋经国对蒋纬国的身世如此敏感,不由得让人联想起年蒋经国奉父命回溪口主持重修族谱时,有意将蒋纬国自宗谱中排除的说法不是空穴来风。
被哥哥骂的是一头的包。蒋纬国心里其实并不服气,他将样本送给宋美龄看。宋美龄劝他为了兄弟感情着想, 不要出版。而蒋纬国当时因为太太久居美国,儿子蒋孝刚多年前出国后也未再返台,自己年岁渐增,政治上失意,生活上孤寂,精神上没了寄托,趁还健朗,将自己的身世公诸于世,也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愿。
(图片来源于网络)
虽然蒋纬国的几次胡乱作为,惹得蒋经国是极度不爽。但毕竟几十年的相伴,蒋纬国的屁股始终还是坐在蒋家的凳子上。于是,在年6月18日,蒋经国提升蒋纬国为“国安会”秘书长,这次起用,让蒋纬国直接手握军、特两大系统的实际控制权。可以说,这次任命的初衷,就是为了保障蒋氏家族的利益不受损害而做的妥善安排。
而蒋纬国对哥哥的这一任命并不领情,此时他已经将自己置于一个“外人”的地位,他认为自己始终没能参与国家大计,还常以“一人之下,无人之上”来自嘲。
后来,随着蒋经国的突然去世,李登辉开始极力打压蒋纬国与李焕,蒋经国部署的集体接班格局被彻底打破。这其中,大半自然是怪罪蒋经国看错了李登辉,但其实,蒋纬国的“局外人”心态导致他没有抓住军、特两大系统,以致李登辉能够轻易翻盘。
台岛到现在还因为李登辉鼓吹的“ ”,游离于祖国的怀抱之外,蒋纬国难逃其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