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与衙斋听竹题画
2023/10/28 来源:不详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郑板桥,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清江南省兴化人。提到郑柏桥,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难得糊涂”,又或者是“扬州八怪”。而我,作为一名潍坊人,首先想到的正是上面这首他在潍县当县官时写下的诗。郑板桥等身像板桥生平郑板桥一生抱定“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报国”的志向,他的这种思想与他的出身密切相关。康熙32年,郑板桥出生于江南省扬州府兴化县城东门外一家道中落的耕读之家,虽是书香门第,生活却十分清贫,郑板桥仅靠父亲教书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早早体验到了生活的悲苦和艰辛。四岁那年,他的生母积劳成疾不幸去世。幸运的是,郑板桥遇到了一位伟大的女性——乳母费氏,对他十分疼爱,但遗憾的是,尽管两人一起生活了三十四年,但费氏并没等到他做官就去世了。郑板桥悲痛万分,作了这首《乳母诗》来纪念她: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长恨富贵迟,遂令惭恧久。黄泉路迂阔,白发人老丑。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乳母费氏不仅养大了小板桥,还培育了他的坚韧之心,仁爱之心,感恩之心。板桥约于康熙55年中秀才,时年24岁。之后板桥为生计,于真州之江村设塾授徒,历时大约3年。教书生涯清净平淡,板桥不甘平庸,辞去教职回到扬州,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卖画生涯。雍正10年考中举人,这一年40岁,可以说是中年中举。中举只是功名,为了高中进士,他选择了焦山苦读。经过两年的苦读,上天不负有心人,板桥于乾隆元年考中进士(二甲第八十八名),这时的板桥已经44岁了。但考中进士后并没有顺利做官,而是回到扬州等待了6年。乾隆7年,五十岁时,经康熙十四子慎郡王允禧举荐,他成为山东范县的知县。板桥任山东范县知县,经常穿着青衣芒鞋奔走于乡间田野,与当地的百姓结下了融洽的鱼水关系。难得糊涂乾隆11年,郑板桥调任潍县,在赈灾的同时敦风化俗、崇文重教,开启了“七载春风在潍县”的辉煌历程。“吃亏是福”、“难得糊涂”都是当时在潍县所留下的。相传,郑板桥专程到山东莱州的云峰山,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老人有一块精美的砚台,他请郑板桥在砚台上刻字,板桥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于是,也就成就了当今广为传颂的“难得糊涂”处世观。对于郑板桥,他的“难得糊涂”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基于道德和良知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它是一种立场境界,一种价值追求,一种选择智慧。乾隆18年,板桥因为民请赈得罪上级官员,乌纱掷去不为官,回到了故乡扬州,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卖画生涯,成就了“扬州八怪”的风流。乾隆30年冬天,板桥病逝于兴化县城内,享年73岁。根据他的遗愿,后人在他的坟旁植了一大片竹林,这片竹林陪他长眠于此。《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诗画背景所谓《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在潍县衙署中画了一幅墨竹图呈递给科场前辈包公括。年伯,指的是科场的前辈,也就是早于自己中举的人。包括,人名,时任山东巡抚。《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是一首题画诗,题写在一幅名为《衙斋听竹》的墨竹图上。郑板桥《衙斋听竹》图郑板桥喜欢画竹子,也喜欢种竹子。他曾在潍县衙署内亲手植下一片竹林。当时正值潍县受灾,在一个凄冷的夜晚,郑板桥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金石之声,便联想到了由于大灾荒百姓哀鸿遍野、叫苦不迭的惨状。作为一名知县,虽是“七品芝麻官”,但却是离百姓最近的人,所做每一件事,都关乎着百姓的生活。关于此诗的创作,还有一个故事。郑板桥在潍县做知县时,他的顶头上司正是山东巡抚包括。当时潍县连年灾荒,老百姓们吃不上饭,作为父母官,郑板桥多次上书请求开仓放粮,都没有结果。于是,郑板桥画了这幅《衙斋听竹》,并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将其与上书一起上报山东巡抚包括。最终,上级终于同意开仓放粮。纵观郑板桥一生,“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一肩明月,两袖清风,虽历经坎坷,屡遭不幸,但其“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人生追求始终没有放弃。正是他这种“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坚守,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好官的代表、为官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