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是什么
2023/4/29 来源:不详古人云:天地万物之中,最尊贵的莫过于人,而人的德行之首,又当属孝道。孝,是为人之本;敬,乃做人之根。中华民族历来讲究百善孝为先,人不能没有根和本,说起来就是不能没有孝道,孝敬父母应该为“立身之首”。从古至今有很多关于孝敬的故事,从汉文帝为母亲尝汤药,到董永为父卖身安葬,都流传着中华民族刻在骨子里的美好品德。
还有二十四孝里的小黄香更让人动容:年仅9岁的小黄香,自幼丧母和父亲相依为命,日子清苦却遵守孝道,无论是寒来暑往春夏秋冬,小黄香一直将孝道诠释的淋漓尽致!既然从古至今都一直赞誉孝道,为什么还会有“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这样的俗语出现呢?下面让我们一探究竟。何为龙?
说老人是条龙,偏向谁谁家穷的真正含义是怎样的呢?首先并不是说老人像凶猛的龙一样不能接近,这句话的精髓在后半句——向谁谁家穷,是说如果老人很偏心的话,不能对自己的子女一视同仁,被偏向的那一家反而会过的更贫苦。“龙”在古代神话和现实电视剧中都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是非常受人尊敬的,那为什么“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前半段是褒,后半段为贬呢,在我看来,这句俗语的前半句是在讲,父母是家里的支柱,是给我们依靠、包容和爱的人,是像真龙在世一样值得我们尊敬和钦佩。
后半句“向谁谁家穷”这句话看似无厘头,但是在生活中却是有一些具体表现的。为什么这样说呢,父母偏爱的那一方,从小会给他更多的疼爱,很容易造成孩子娇惯的性格,不能吃苦耐劳,依赖成性以至于长大之后依然啃老,以后自然很难成就一番事业。反而是那些不受偏爱的孩子,从小便懂得凡事要靠自己努力争取,坚强独立,长大以后可能在社会上生活的更好。所以父母对待子女一定要一碗水端平,不能让子女之间产生怨气,偏爱和例外并不一定是对他好,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个人总要学会自力更生,才能过好自己的生活。父母之心,天下万人皆是如此。
“不患寡,而患不均”
《论语》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大概是对于各诸侯或者封地的大夫来讲,担心的不是财富的多少,而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国亦如此,家更是如此。从古至今人们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人性的丑恶在于患不均,所有内心的邪恶都是由于嫉妒产生的,而产生嫉妒的根源就是自己所得到的跟其他人的不均衡,包括金钱、地位和情感。
并且嫉妒的对象一般都是来自于最亲近的人,在朝夕相处中会有时时刻刻的不经意间的自我比较,正所谓:人比人,气死人,你希望你朋友过的好,但不希望比你过的好。对自己的兄弟姐妹这种比较就更强烈了,会很敏感的感受到父母对其他子女的微弱不同。有一个典故叫“郑伯克段于鄢”,讲的是郑国公和弟弟共叔段的母亲武姜,是一个极为偏向的母亲;
对两个儿子的态度有天壤之别,只因为在生下郑国公的时候经历了难产,就对郑国公心生怨气,在此后的生活中一直不待见他,相反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他的弟弟共叔段,但是郑国公虽遭不公之待遇,却有君子之品格。依然对他的母亲心怀敬畏感激之情,依然靠自己建功立业。反而是他的弟弟共叔段因为母亲的溺爱产生了一些不好的习性,整个人变得娇惯懒惰,胸无大志的样子,最后也了无成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虽说新生竹子的生长,全凭老竹的滋养,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生活,事事都被父母安排好的话,这跟提线木偶又有什么区别呢,或许只是满足了父母的控制欲,“生活”这两个字或许只能做到“生”,而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正所谓“偏怜之子不保业,难得之妇不住家”,说的是一样的道理。
“宝剑锋从磨砺,梅花香自苦寒来”,父母的过分呵护可能就像不出鞘的宝剑,温室中的梅花,不经历磨难怎能拥有锐利的刀锋和扑鼻的花香呢!你所认为的疼爱,可能恰恰是一种伤害,伤害了他本该自立自强的品格。父母可能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会在不知不觉中犯“含辛茹苦”的错误,认为爱就是付出全部,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一股脑的倾注在孩子身上,虽说爱没有统一标准,但肯定不是一味的骄纵和妥协。不然就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最后的结果恰恰适得其反!
结语:鼓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任何人的人生都需要靠自己去拼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的成材要经历风吹雨打树的成材,人的成功要经过千锤百炼。慈母多败儿,再爱之切,也应该放手让子女们自己奋力一搏。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爱,就是能力的养成,对孩子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让他们拥有自强自立的品格。“以教人者教己”作为父母应该立足做好自己,活出自身的幸福和精彩,拥有愉悦积极的生命状态,让孩子从中汲取榜样的力量。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希望我们都能在家庭教育中不受伤,也希望我们在成长中能找到治愈自己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