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竹知格物致知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2023/3/7 来源:不详

竹语

其实松柏也是落叶的,新叶一边长出,老叶一边落下,是一个很缓慢很自然的过程,如果人们不注意,总以为松叶是常青的。在松柏树下,人们总会见到落叶洒布于地。倘若在森林里,那便是积了厚厚一层落叶,不知积了几百年,踩上去软绵绵的。落叶经千年万载积化,便成为松柏赖以生长的土壤与肥料。

竹子的情形亦是如此。

我少时在乡间年画与春联上开始认识竹子。

竹报平安,爆竹声中辞旧岁,寄托普通百姓的祝福与祈盼。读书多了,知道竹子可做生产生活资料,竹床、竹椅是也,还可做乐器,丝竹是也;未发明纸前,它曾经是汉文字的重要载体,竹简是也,又称“汉青”,“留取丹心照汉青”,是千古文人追求的至高目标。古人云:读万卷书,学富五车,其实并非巨难,用竹简组成的万卷书、五车书有多少文字?设若上古时期上百万的字用竹简来刻,那规模恐怕是国家图书馆的藏书了。

中国文人喜爱竹子成为传统。魏晋时期有竹林七贤,隐逸林泉成为人生的寄托和哲学。王義之《兰亭序》与竹相关:此地有崇山峻林,茂林修竹……这篇文章和书法感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清贫、为之脱俗、为之张狂。

苏东坡更是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在物欲与心灵之间,优秀的传统文人选择了精神的“自由与独立”。

竹子可入诗画,郑板桥以画墨竹咏竹出名:“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入尚虚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写尽竹之精神。“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听雨中竹声思民之苦,是境界,是责任?或兼有之。松竹梅,岁寒三友也,梅兰竹菊,四君子也。中国文人喜欢竹子的形象与习性,把它比做耐寒虚心有节坚韧的君子,隐含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治天下”的儒家思想。

由竹子而衍生的人文思想,抚育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人文精神,传承至今。

近日我观中央电视台十频道一部纪录片,描写竹子生命历程。

生物学家如是说:

竹叶每日吸收阳光,除了给自已增加能量外,还须将接收的光能传递到竹竿,竹竿在不断发育壮大同时,还须将光能传入竹根,刺激竹根生长、发育。竹根在土壤中吸取营养,又不断向竹竿竹枝竹叶输送营养,哺育它们发展壮大。

嗬,原来根竿枝叶是互依互赖、共生共荣的关系。有多壮之竹子须有多壮之竹根也,古人言根深才能叶茂,根深何来,除了土壤水分因素外,与叶、枝、竿向根部输送营养是分不开的。这与我们一直认为“根只是奉献、花果只是获得”之观点断然不同也。而这一观点误导了中国人多少年,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竹子是丛生的,故称竹林。

地面有多大一片竹林,地下便有多大一片竹根系统。竹子的根系相互关联,组成强大的生命网络,形成命运共同体。一是竹根之间传输能量,不仅自身成长,同时将能量传输给相邻的竹子,根根相连,维护竹群共生共荣;二是竹根之间互相传递信息,当某一竹子发现有生长空地,便把信息传递开来,最适于生长新竹的竹根便开始发育,向上生长,从地下钻出竹笋来,渐渐长成新竹。有这样团结和谐向上的力量,竹子生了又砍,砍了又生,永远是一片青翠的竹林。

据我观察,竹子还有一大优点,竹竿柔软,富有弹性,它们向上生长,争得一片阳光,同时又给同伴或者其它植物生长留下空间。竹竿随风摆动,不仅是姿态优美,亦是生存之道也。

我思:竹子有实用功能,众人皆知也,有一般生活经验之人皆可得之,将竹子喻为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人文素养之从也可得之,然而竹子共生共荣之价值,非人文与科学素养兼备而不能得也。

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了中国人的人文素养,这也是中国人为中国人之根源。但是,传统文化偏重于主观意志,对事物的认识先入为主,以我为主,严重制约了中国人对客观世界的探求。如中国古代文人喜欢“格物致知”,且看李商隐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从此,丁香在中文中的形象就被定格了。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戴望舒“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就如同写梅兰松菊一样,有了前人的“定论”,后人就不必再去“格物致知”了。正是这种思维定形和重文轻理的文化传统,造成中国历史上思想不活跃、科技不发达,造成中国近现代文化科技落后,被欺凌、侵略的局面。

事实证明,人们只有具备科学素养,才能正确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探索未知,创造新知,追求美好。

俱往矣。

现代或未来中国公民,完全有条件也应该具备新人文和科学素养,以期培育其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求真、向善、尚美。这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所系,也是个人追求幸福的必然要求。

当然,我们不能丢弃人文传统,于竹子而言,那些古人对竹子的美丽情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加之我们的科学素养,进行新的“格物致知”,必然会产生超越古人的人文精神。

由此,我想到了当下之中国教育,现状实在不容乐观。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既难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也难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屈子在多年前就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于今,恐怕也是我辈的责任和使命。

年6月5日

年12月28日又改

年7月23日再改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37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