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国宝展光彩祖辈呵护爱国心

2022/11/20 来源:不详

本报记者赵建中刘菲菲王曦

鸟语蝉鸣的季节,我们专程前往天津收藏、鉴赏专家王阳先生的“中华瑰宝馆”参观。

中华瑰宝博物馆,坐落在天津名片“五大道”之一的马场道,属于民办性质,建筑面积多平方米,馆藏有数千件历代各类文物和艺术品,上起新石器晚期,下至近现代,时间跨度数千年,是王阳先生祖辈五代人珍藏的国宝,数量之大、品种之多,是国内任何一家私人博物馆无法比拟的。

该馆收藏和陈列的亮点是中国古代宫廷艺术精品,众多罕见传承有序的御制瑰宝,惊艳绝世,有瓷器、玉器、家具、杂项等,可谓包罗万象。其中,不少质地之上乘,工艺之繁缛,绘画之精美,均为行业问鼎之作,不仅令许多国内外博物馆羡慕不已,甚至和两岸故宫的一些藏品能相互媲美。

馆长王阳先生是一位年过花甲、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当知道我们来意后,亲自陪同参观,并且十分认真地给我们讲解每件重要珍贵文物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市场价值以及真伪辨析。还不厌其烦地回答我们提出的各种疑问,其丰富的收藏经验、高超的鉴赏专业水平、渊博的文物知识,令人赞叹不已,敬佩之至!

世界桂冠良渚玉琮

年11月,津门已寒风呼呼。两位大英博物馆东方艺术馆中国陈列室的研究员特意从英国慕名而来,主要是来查看中华瑰宝馆收藏的“良渚玉琮”。

在大厅中央的展柜前,英国专家反复仔细地观看竖立着的巨大良渚玉琮。良渚文化五千年前分布在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玉琮则是代表,因是在余杭县良渚镇首先发现而得名。玉琮内圆外方、中间有一孔的方柱形的样式,两端尺寸大小略有差异。目前,公认最大的良渚玉琮收藏于大英博物馆,通高厘米,号称世界第一“玉琮”,而中华瑰宝博物馆陈列的玉琮高达厘米。这也是大英博物馆派专业人员不远万里赶来验证的原因所在。

两位英国人用各种专业设备,对玉琮上下里外,包括玉质、加工痕迹、沁蚀程度、包浆等进行细致的观察,还不时查阅电脑上的资料,让他们惊讶的是眼前玉琮的高度、精美的纹饰,都是大英馆的玉琮无法比拟的,而且中华瑰宝博物馆的玉琮表面,不但刻有神兽羽人纹,而且在四面贯通上下的纵向凹槽上,均匀阴刻着生动的鸟、鱼、璧、圭、龙五种图案。两位专家最终得出结论,这个玉琮是真品无疑。

王阳先生介绍说,琮是古代内圆外方形状的祭祀神器,最早发现是在安徽潜山的薛家岗,距今有多年了。古书有“玉璧祭天、玉琮祭地”之说。

王阳家族收藏的这件“玉琮”是清末出土的,外国商人重金收购,想运出国未能得逞。后来转到王阳太爷手里的,王阳家族视为宝中之宝,几代人都细心呵护,虽有磨难,几经波折,仍然完好保存至今。

这块琮高厘米,大头24厘米,小头21厘米,通身凸显朱砂沁红,推测可能是祭祀后用朱砂包裹随葬埋入地下,而且这个墓主人身份极高,因为玉琮也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

琮有13组人兽复合图像,整个画面是用浅浮雕结合细线刻雕琢而成的,由龙、羽人、三足鸟、饕餮等动物组成。而且整个器物厚薄匀称、边角端正、轮廓分明。这说明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会用拉丝、管钻、绳切等多种开料手段,见底浅浮雕的手法,密密麻麻的阴线刻划,精细器表打磨,在当时无刀具年代是不可想象的,就是现代用高科技术复制也是很困难的。根据质地、造型、图案等多方面特征,专家一致认定这件玉琮为良渚玉器中的精品之首。现存浙江博物馆被国内称为“玉琮王”的高仅为49.7厘米,上宽6.4厘米,下宽5.6厘米,与此琮相比,真可谓是“小巫见大巫”。

大明宣德炉如是说…

在展厅摆放着一个带底座的双龙耳炉,厚唇卷边,细腻光润,线条流畅,古朴大方,底铸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王阳先生介绍说,这是他家族收藏的另一件珍宝。

王阳听爷爷讲,爷爷的父亲当年是在天津帮助洋人打理生意,并到各个衙门办理进出关手续。有一天,忽然听说清皇族遗老们从故宫弄出一批珍品古玩,其中有件无价之宝是大明宣德炉。传说明代宣德宗皇帝在位时,特下令从暹罗国也就是今天的泰国,进口一批红铜,指示宫廷铜匠,参照五大名窑瓷器款式以及古籍史典图样,设计了一批香炉。工艺由平常翻炼4遍,增加到12遍,还填入金、银、铁、铝、锌、锡等贵重金属,宣德三年终于精炼铸造成功。史载这批红铜共铸座香炉。以后因为没有原料再也没有烧制出品了。

宣德皇帝对自己亲自指示铸造的香炉偏爱有加,特地把这些香炉大部分陈设摆放在宫廷的各个显眼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赏赐分发给皇亲国戚和有功大臣以及名寺庙宇。由于数量有限,散落在民间的“宣德炉”,遭兵荒马乱、连年战争都已不存在了,后只剩下宫廷里寥寥无几的宣德炉了。王阳的太爷当时就想办法要目睹这批珍宝,等知道消息,早已被这些皇亲国戚出售一空。最后终于打听到这个“宣德炉”的下落,是被一个外国商人买走了,王阳的太爷掏双倍的价格赎了回来,才使这一国宝未流失国外。

宣德炉最妙处是熠熠生辉,闪烁发光。据史料记载有四十多种色泽,为世人钟爱,色的名称很多。例如,紫带青黑似茄皮的,叫茄皮色;黑黄像藏经纸的,叫藏经色;黑白带红淡黄色的,叫褐色;如旧玉之土沁色的,叫土古色,等等……宣德炉如果长时间火烤,或扔在污泥中浸泡,拿出来一擦,也和从前一样。大明宣德炉有极高的科技含量,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成为了后世铜香炉的代称。

历代文人骚客,爱好品玩宣德炉,曾写有《宣铜炉歌》:“有炉光怪真异绝,肌腻肉好神清和。窄边蚰耳藏经色,黄云隐跃穷雕磨。”。

王阳先生把这铜香炉带到国家博物馆检测鉴定中心。经国博进口的光谱检测仪检测,这个铜炉成分包括铜、锌、金、银、锡、铅、铁七种金属元素,与国博根据史料记载建立的数据库中宣德炉成分参数完全吻合,这是众多来检测铜炉中唯一个合格的“明宣德炉”,国博特意出具了权威鉴定证书。

“帝王石”之最

清末代皇帝宣统四年退位(年),躲在紫禁城的清末遗老遗少,把这里当成他们“阿里巴巴芝麻开门”的宝山,昼夜“念咒”进行一系列的盗宝活动,直到年11月,溥仪迁往天津才暂停了他们盗窃国宝的可耻勾当。

王阳先生讲,据他爷爷说,宣统皇帝退位的这几年,天津古玩市场以及黑市上的田黄交易非常火爆。

中华瑰宝馆收藏田黄数百块,单体超过克的藏品占了70%以上,品种质地均为上乘,有的甚至是极品,按种类分有田黄、红田、白田、绿田、灰田和黑田,不同色泽和质地的田黄都有,如桔皮黄、黄金黄、枇杷黄、桂花黄、鸡油黄、熟栗黄等。展柜里有块巨大的田黄石,高45厘米、宽55厘米雕刻的人物有老有少,文人贤士,仆人丫鬟,个个生动活泼,栩栩如生,还有山有水、亭台楼阁,等等。

田黄石乃印石之首,大自然赋予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帝王将相看成是权力的象征,被尊为“石帝”。民间认为可以驱邪避灾,延年益寿。

王阳先生介绍说,这么大的田黄石只能是皇宫才会摆放的,底面是随形印章,刀工极为苍劲有力。他家族还收藏有长卷富春山居图,是用十八块大田黄石整卷雕刻的,可以说是世上绝无仅有的珍品。

年5月,举世瞩目的第四十一届世界博览会在中国的上海开幕。在中国馆的田黄馆内,陈列着九枚出自中华瑰宝博物馆的田黄石雕艺术品,吸引了无数的中外参观者驻足欣赏,连声赞叹。也在田黄收藏界掀起了一阵波澜。

王阳先生讲,全世界只有我国福建寿山的一块不到1公里的农田中出产,因色相普遍泛黄色,又产在田里,所以称田黄石。他对田黄的了解造诣颇深,有着独到的见解。

王阳先生讲解了如何辨别真假田黄的基础知识:首先,“石皮”是田黄石的主要特征;其次皮质比其他寿山石或巴林石细嫩,用刀轻刮,刀感流畅而微沉,粉粒细腻均匀;第三,田黄石的手感类似软玉,质地温润、细腻、凝嫩。其在光线透照下,石心皆泛黄红之光,即使在寒冬腊月,也感觉温润,如果用指甲划田黄不留痕迹,因为田黄寿山石的硬度大于人类的指甲。

繁荣的古陶瓷之路

在中华瑰宝馆精品中陶瓷亦为上乘。从夏彩陶至商、周原始瓷,东汉、三国、西晋、唐、宋、元、明、清,沿着陶瓷历史发展的轨迹,都有典型器物,它是一部中国陶瓷史的缩影。

古代先民在烧制陶器的经验中,探索出原始瓷工艺,再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两汉,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从出土的文物来看,瓷器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易吸水,表面有釉。这种高水平的密制技术,到宋代时,瓷业已极为繁荣,这一时期也标志着我国瓷器制作已进入鼎盛的时代。

王阳先生把家族珍藏的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的精品器物拿出来,一一作了介绍。

1.汝瓷熏炉:完美无缺、造型精致典雅,釉面肥厚柔腻。镂空刻雕是难得的稀世珍品;2.官窑瓷是一个鸳鸯嬉草盘,十分精致,令人爱不释手;3.哥窑瓷是鱼耳炉,紫口铁足,里外支顶痕迹凸显。据说哥窑瓷现存极少,世界级的大博物馆也屈指可数;4.钧窑瓷的藏品更使人惊叹,这是一件皇宫文房用的调色盘,上有措金花草纹,闪闪发光,背面为典型的麻酱底。谁能不说是宋徽宗使用过的呢?5.定窑瓷:王阳先生又从宝库里拿出两件器物,一件绿釉玉壶春瓶,是目前发现仅存的顶级绿定窑的作品;一件白釉碗,背面是酱紫釉,落款是“尚食居”,这是宋徽宗的专用,亦可说是定瓷中的极品。

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

王阳先生珍藏的明成化素三彩鸭子香薰,造型优美,神态天真。腹部中空,背可打开填充香料。香薰塑成鸭子形象,鸭子张嘴,圆眼,两翼贴于身侧,身上翎羽细致刻划,双足站立在方形台座上,通身施以紫、黄、黑等釉,釉色素雅柔和。从考古资料看是明代成化宫窑瓷烧制,此鸭薰为典型的明代文房用器。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珠山东北侧明清官窑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了一大批官窑残件,其中就有带成化款的官窑素三彩鸭形香薰。可能当年出窑时有瑕疵,被督窑官砸碎掩埋,出土后经上海博物馆文物修复专家蒋道银先生费时三个月修复完成,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上乘珍品之一。

清代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王阳先生祖辈收藏的上千件瓷器中的精品,如康熙时期居和堂款珐琅彩围棋罐一对,刻瓷精美绝伦,五颜六色,牡丹、荷花、缠枝相互交错,争奇斗艳。据说,这是康熙老年珍玩的玛瑙围棋,故宫的造办登记册上都有记载;再如雍正时期的皇宫珐琅彩碗,五条各种颜色的龙,张牙舞爪、狰狞凶猛,且是极品;还有乾隆宫廷外国人画家郎世宁的珐琅盘,盘正面是西洋妇女儿童嬉耍,背面是正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黑底金线,画技使人赞不绝口。

在展厅四周的内墙上,还挂着郎世宁的十二仕女瓷板画像。描绘仕女其乐融融闺阁休闲的生活情景。现介绍一二:之一,一女开轩卷帘,熏沐春光,观赏新竹,拂袖依门,怡情自得。之二,一女子闺阁刺绣乘,秉烛思情。瓷板画不论花卉、人物、界栏、楼观,均为工笔重彩勾绘精微。

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郎世宁的乾隆和皇后的御容瓷板画,惟妙惟肖,霸王尊严、不怒自威;母仪端庄、令人赞不绝口,可谓国宝级藏品。

陶瓷是中国人民奉献给世界的宝物,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一些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伊斯兰民族用中国的大青花瓷盘盛饭装菜,然后很多人围着一圈共同席地享用;菲律宾等民族将中国陶瓷作为神物顶礼膜拜;非洲人将中国瓷器装饰于清真寺、宫殿等建筑上。瓷器贸易起点在中国的东南沿海,沿东海、南海经印度洋、阿拉伯海到非洲的东海岸或经红海、地中海到埃及等地;或从东南沿海直通日本和朝鲜。在这条商路沿岸洒落的中国瓷片像闪闪发光的颗颗明珠,照亮着整个东南亚、非洲大地和阿拉伯各国。

据唐代史书记载,当时与外国的交通有七条路,其中主要是两条:西安入西域道、广州通海夷道,即“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唐代商业的繁荣不仅从长安体现出来,在东南的扬州也是如此,扬州时有“雄富甲天下”之美名,李白曾说“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牧也说“十年一觉扬州梦”。“陶瓷之路”是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给古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财富,而如今“一带一路”是我国与外国通商的又一壮举。

收藏保护有恒心,私塾家学传真谛

清初设置了专管马匹的上驷院,而且例定为正三品的衙门,官阶与通政使司、大理寺、太常寺等衙门平级。王阳的太祖父王祖怡是上驷院管辖京郊南苑牧场的负责人。

年秋,王祖怡接受天津英国大商人乔治聘请,去管理天津第一个赛马场以及酒店西餐厅等。

王阳先生的曾祖父王锡荣,被乔治商人邀请到英国留学。毕业回国后给乔治做职业经理人,负责打理天津赛马生意业务。还负责管理乔治个人兴趣爱好即中国古玩珠宝等艺术品的收藏。

乔治的收藏品数量相当可观,屋里屋外到处摆放着各类古董文物。既有出自皇家园林圆明园的奇珍异宝,也有达官贵人、社会名流的私人藏品以及赛马会的抵押物。

年末,清王朝末代皇帝溥仪逃到天津日本租界张园居住。一批批皇亲国戚,遗老遗少,以及王公大臣也先后紧随其后,加上租界的军阀政客,他们的手中都拥有一批硬通货,就是王阳爷爷王云章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细软”,这是老辈人对包括古玩、字画、珠宝等有价艺术品的统称,大部分都被乔治包揽了。

溥仪曾讲过:“我从宫里弄出来一大批的财物,一部分换了钱,存在外国银行生息,一部分变为房产,按月收租金”。溥仪当年究竟从宫中运出多少宝物不得而知,但据他回忆,被迫退位后不久,就已在为有朝一日离开紫禁城做准备。其中一个途径就是,以赏赐的名义将宫中为数不少的珍宝转移到弟弟溥杰、溥佳的王府,然后再转运至位于天津英租界内事先准备好的私宅,如此运作长达半年之久。

洋人当时是这些宝物的最大买家,而乔治的收藏癖好,以及王锡荣的特殊身份和语言上的方便,使王成为这些达官贵人乃至退位皇帝的座上客。光阴荏苒,乔治患病回国医治,后不幸去世,他的家人对古董不感兴趣,收藏的宝物也只好打包装箱放在天津库房中由王锡荣看管保存。

上世纪三十年代,华北地区普降暴雨,海河上游和天津市内多处河道水势猛涨,洪水汇成一片。眼见着暴雨不停,王锡荣意识到,必须尽快将分散在几处低洼地带房屋藏匿的宝物集中到自家二层小楼上。他们采取蚂蚁搬家的方式分散往返于几条街巷隐蔽运送。

洪水消退后,王锡荣立即赶到被水淹最为严重的赛马场,查看存放在库房里的物品。之前由于洪水迅速淹没了佟楼地带,水深达一人深度,王家已来不及转运存放在那里的物品,好在这些物品主要是铜器、玉器和部分不怕水浸的大件瓷器,没有因洪水造太大损失。

新中国成立前夕,乔治的亲戚大卫匆匆来天津处理这些藏品。大卫眼看着敏感的文物出境希望渺茫,便提出让王先筹措一笔钱回去的方案,二十世纪初,天津的民族资本出现了跃跃欲试的发展萌芽,已在生意场摸爬滚打多年的王锡荣也出资参与了多家企业的创办和经营,经济上也有积蓄。但要在短时间筹措到这笔为数不小的钱,在当时也实属不易。王锡荣变卖了多处房产和家什,然后兑换成外币、黄金交给了大卫。大卫同时承诺,王锡荣可以随时以任何方式处理这些东西。

年农历十一月初八,王阳出生在天津小胡同里。爷爷王云章十分看重这个小孙子,从小就按私塾方式培养教育他。爷爷自担塾师,从启蒙《三字经》《千字文》到熟读背诵“四书”“五经”,以及《东莱博议》《古文观止》等。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纵贯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知识,并兼学古董艺术,鉴赏常识和要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再加上小王阳勤苦耕耘,不懈努力,自幼受家族收藏熏陶,酷爱文物古董艺术,爷爷把自己一生所学都毫无保留地灌进了王阳的脑袋里,为王阳以后的收藏、鉴赏水平打下了丰厚牢固的基础。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王阳中学毕业后参加了工作,在建筑公司当上一名木工。他勤奋好学,钻研技术。所在的木工组被市里命名为“王阳木工组”。这也为他了解古代瓷物工艺技术制作开通了便捷之路。改革开放后,他被派往日本研修室内装修。闲暇之余,到处溜看日本的传统文化小街和古玩市场,使他对收藏拓展了视野,开阔了眼界。

年,王阳结婚了。在运输公司负责调度工作的新娘子是旗人后裔,祖上曾官至清廷三品,辛亥年后举家搬入天津,定居在了与王家老宅邻近的宝华里。

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架起了心灵沟通的鹊桥喜结连理。新娘子也是收藏爱好者,娘家还真藏有不少好东西,而本人尤为喜爱各类精巧的鼻烟壶。她最青睐的一只,据说是当年乾隆爷赏赐给她祖上的瓷质珐琅彩描金镂空转心鼻烟壶。这只鼻烟壶,呈橄榄核状,顶端是红珊瑚盖,颈部为黄底红彩锦云纹,肩部以上可随瓶芯旋转,分别绘有两位西洋少女在树下采花。画片两侧是镂空可见瓶芯的花卉。最下端是不多见的满金底足,上面书写着“大清乾隆年制”红料篆字款。此壶器形规整,内外衔接紧密,旋转流畅,色彩华丽,画笔娴熟,实属清宫廷极品,弥足珍贵。这也是新娘子的陪嫁宝贝啦。

痴迷收藏,视古董如生命,这是他们夫妇共同的爱好,共同的理想,多年来为了攒钱建馆,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后来,家里增添了一个千金宝贝,也是能不花的钱不花,能少花的钱少花,各项支出都要精打细算,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年9月,中华瑰宝博物馆落成,实现了他们的夙愿。

王阳先生出生在收藏世家,透过这些承载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艺术精品,使人领悟到伴随着近现代中国社会曲折进程,王阳家族五代人从清朝到民国再到如今,使这些国宝经历社会动荡后,还得以完好保存至今而所付出的艰辛。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25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