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老燕去白驹过最是难舍师生情

2022/9/20 来源:不详

哪家白癜风医院较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慕然回首,你已经离开学校多少年?那个写满了青春的教室,那张书桌,那个讲台,还有每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

小时候,青涩稚嫩的我们总会把对老师的喜爱和感谢小心翼翼的记在卡片上,偷偷放在老师的讲台上,期盼他们看到卡片后的喜悦和感动。每每如此,总会在心里激动许久。

长大以后,离开了校园,虽然有说不尽的思念和感激想告诉他们,却也没有了孩提时的那分初生牛犊不怕虎,话到嘴边也羞于表达。那不如像这些诗人一样把感恩之情写在诗里吧。

《远师》寥寥几句,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自问自答,写出了白居易对南寺自远禅师的思念,虽不是真正的老师,却也是解惑的恩师。《远师》   

唐·白居易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译文:如今我在朝中做官,而自远禅师还在南寺,我什么时候才能与他再相见一面呢?应该是要等到我心中没有任何一件尘世的时候吧。

2.《新竹》一诗写明了一个人能在老师和前辈之上有所精进,是因为老师前辈的提携和培养。

《新竹》

清·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译文:新生的竹子之所以可以比旧竹子的枝干长得更高,是因为有老竹子的枝干来扶持它长大。下一年又有新的竹笋长成竹子,就比竹子生长的池塘里其余竹子还要高。

3.《寻雍尊师隐居》据传是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全诗大量描写自然景色,以景写情,赞美了雍尊师超凡脱俗的气概和人生态度,人景合一,浑然一体。

《寻雍尊师隐居》

唐·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译文:像巍峨挺拔的山峰直插云霄,陡峭的直入碧摩天一样,雍尊师逍遥洒脱,超凡脱俗于世外,不去记年,不理会尘世。扒开浓浓的云雾,来寻找古老的山间小路,依靠在树上听泉水奔流而去。阳光照着花田格外暖和,青牛都忍不住卧在其间,白鹤停落在高高的松树上,悠闲地打起了盹儿。我和雍尊师谈天说地畅聊人生,一时忘记了时间,再回神时天色已晚,江水也被暮色笼罩着,虽然心有不甘,我也只能独自走下烟雾笼罩的寒山了。

4.《酬问师》一诗,表达了老师的包容,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一种大爱。

《酬问师》

唐·刘商

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

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

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

寄望后来者,成功报师尊。

译文:我的内心空无一物,好像玻璃一样透明。谁能达到诗词中那样内心纯粹的状态呢,只有心中有禅意才能写出美好的诗句吧。如今我一片冰心在玉壶,拿起笔写下对我老师的感恩和尊敬。想起老师循循善诱像是父亲一般,殷切的嘱托像是我的亲友。只有这了了几行字来写下我对老师的感情,却表达了老师兢兢业业的一生。以此寄语给后辈,希望你们可以功成名就来报答师恩了。

5.《无题》颔联如今常用来赞美老师的无私奉献,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相见很难,想要离别同样是一件很难的事,更不用说春天的尽头,东风不再吹拂,花儿枯萎了。春蚕直到死了还在吐蚕丝,蜡烛烧成灰烬时,蜡油就像眼泪一样滴干了。在早晨化妆的镜子里,只担心如云朵般的青丝变白发,脸就不再是从前那般美丽了。如果你晚上一个人睡不着,你一定会感觉到寒冷的月亮侵袭着身体。蓬莱山离这里不远,但没有路可走,只有青鸟像信使一样,辛勤为我探路。

6.《送僧归金山寺》

唐·许浑

老归江上寺,不忘旧师恩。

驻锡逢山色,停杯见浪痕。

秋涛吞楚驿,晓月上荆门。

为访题诗处,莓苔几字存。

译文:已到暮年,归隐于江上的寺庙中,曾经老师对我的恩情至今难以忘怀。拄着僧杖出行,遇到了美妙的山中景色,放下水杯欣赏海浪翻涌,已是秋天,浪涛涌起吞没的楚驿,初生的月亮爬上荆门。我再一次来到了过去题诗的地方,潮湿发霉,苔藓已经长满了,仅剩寥寥几字还能勉强存留了。

这些诗词,一字一句都体现了对恩师的感激和思念。亲爱的老师,请允许我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向您问声好。

长大后才懂得,在那一间小小的教室里,放飞的是我们的梦想,而守巢的永远是你;长大后才明白,那一块四四方方的黑板上,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你的青春。

祝所有老师,节日快乐!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17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