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美食炒米粉和米筛目,不同的妙用,却都

2022/8/9 来源:不详

大家好,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台湾美食炒米粉和米筛目,希望能满足大家的味蕾。

炒米粉

二〇〇六年台北文学奖在西门町的红楼剧场举办“文学宴”,邀请一百多位作家、出版人与会,我设计的这场主题筵宴以作家私房菜为轴,并尽量纳入汉族主要菜系和台湾当地少数民族、外国料理,以彰显台北市的多元文化美感。

这场晚宴从色拉到甜品多获得盛赞,美中不足的唯有“黄春明炒米粉”,有几个人表示还不如自己的手艺。黄春明那天人在香港,陆续耳闻此事,很不甘心,表示要为他的炒米粉申冤。

台湾米粉的外形大别为粗细两种,粗丝以埔里为代表,细丝以新竹闻名。在生活贫困的年代,先民用积留的碎米制作“米条”,贮存以应急粮食短缺时。早期的台湾社会,炒米粉是一般家庭郑重宴客的菜肴;大拜拜时,供桌上摆出炒米粉是很热情、虔诚的态度。

黄春明的炒米粉名闻文学圈,他真的很得意这项创作,个性又热情,我自己就吃过几次,猜想已经有不少朋友吃过他炒的米粉。

欲了解黄春明炒米粉的真谛,须明白他的米粉美学。他常说,米粉是一种很憨厚的食物,甚至有点笨,你喂它什么,它就变成什么。因为米粉是干的,重点在于米粉下锅炒做之前,那锅爆香的汤汁;汤汁的味道完全左右了米粉的味道。

根据这样的创作前提,黄春明认为米粉就不能在下锅前先行泡软,否则那米粉即没有吸收香味的胃口。所幸现在制作米粉皆机器烘干,未露天曝晒当无虞卫生问题。虽则不用浸泡,我还是不太敢相信卫生无虞,主张米粉须先用清水冲洗过,也只是快速冲洗即好。

读林文月《炒米粉》,知道她亦是个中高手,此文强调拌炒的动作和火候,是较少人提及的:“动作宜求彻底,但避免粗重繁复,庶几炒出之米粉才不致断裂不雅观。至于拌炒时的火候,宜保持中度,火势过猛,易导致焦糊,火势太弱,则在多汁的锅中浸久,往往令米粉断碎。”

米粉细长,炒起来不能缺乏耐心,务必令其均匀受热并吸吮高汤,未软化熟透的米粉如橡皮筋。“文学宴”上的黄春明炒米粉干涩难咽,乃油水不足所致。料想是当天的上菜流程紧迫,“喂”米粉的时间不够。

我认为炒米粉的工序是先炒后拌——配料先炒香,米粉下锅以后的操作则改成拌。

米粉这种食材炒煮两宜,我就是不能忍受充斥坊间的“干米粉”,先煮了再浇淋酱汁,了无滋味,满嘴只有酱汁。淋汁这动作乃做生意求其方便迅捷,不过起码也得淋上像样的肉臊卤汁。大家之所以觉得“(许)大新竹炒米粉”好吃,关键就在该摊的肉臊。

米粉须入味,口感柔润又饱富弹劲。新竹市城隍庙口的“阿城号米粉”选用南势米粉寮附近所制手工米粉,拌炒后淋上特调的碎肉卤汁;吃炒米粉配招牌鱿鱼肉羹,回味无穷。阿城号米粉炒制前也未浸泡,仅用开水烫过。

我自己炒米粉喜用新竹“东德成米粉工厂”的手工产品,美味的炒米粉还需纯米制造的米粉,配料则荤素皆宜,丰俭由人;最要紧的工序还是在于先以大骨熬制高汤。其次是爆香猪肉、虾米、香菇、青葱、胡萝卜、高丽菜、黑木耳,这类配料须尽量往细里切,令口感能搭配米粉,不致粗细夹杂、软硬扞格,才能无碍那细米粉之咀嚼。爆香之后,倾入高汤焖拌米粉,直到收干。吃炒米粉需有不畏油的勇气,盖米粉又饥渴又冲动,一入锅即狂吸汤汁油水;米粉吸收汤汁的过程即其软化熟成的过程。

除了这种台湾最常见的什锦炒米粉,我也嗜食“金瓜(南瓜)炒米粉”,此乃澎湖名肴,在澎湖吃金瓜炒米粉会吃到鱿鱼或花枝、虾仁,台湾本岛则少掉这类海味。我觉得台北的金瓜炒米粉较美味的是“北海渔村”、“鲜”和“新东南”几家,虽然加了南瓜去炒,基本上还维持着台湾炒米粉的滋味。

我在马来西亚常吃的“星洲炒米粉”亦呈现金黄的诱人色泽,却完全是殊异风格,大概添加了黄咖喱。此外,星洲炒米粉的配料很特别:朝天椒、鱼丸、鲜虾和肉末,展现浓烈的南洋气味。

炒米粉可以当主食,也能够当菜肴,角色转换自如。擅炒米粉的人皆知,那锅细如发丝的米粉不免纠结,像许多恼人的事。高明的手艺仿佛高明的情绪管理,以从容不迫的治事态度,面对眼前三千烦恼丝。不过炒米粉真的很好吃,我常常因吃太快而噎着;隔一阵子没吃,就想念得要命。

米筛目

奚密发电邮说暑假带加州大学学生来台,上一门台湾文学课,学生抵达当天,她想宴请他们一行二十六人,要我帮忙订餐馆,也邀我参加。可惜太太生病,无心也无暇参加餐会。每天忙碌不堪,竟忘了联络,倏忽过了两个多月,猛然想起,奚密又回美国了。上次餐叙是四年前的夏天?奚密、张诵圣返台,我带她们去吃“呷二嘴”的米筛目冰,至今仍记得她们欢喜赞叹的形容。

米筛目是台湾传统米食,尤流行于客家庄,乃“粄”的一种形式,源自广东大埔,香港呼“银针粉”,马来西亚叫“老鼠粉”,米筛目闽南语为bí-thai-ba°k,“筛”、“苔”音近似,台湾很多商家的招牌遂写成“米苔目。”

做法是用在来米磨成米浆,脱水后加入太白粉蒸凝成团,经过铁擦板的筛洞,擦出粉条,掉落滚水锅中煮熟,即是米筛目。须注意掺太白粉不可多,否则口感太粉。

粄条的制作工序亦然,初制成形状宽扁似手帕毛巾;米筛目则是细圆,两端尖细。两者的制作相似,烹法相同,口感一样,要紧的是都必须当天制作当天吃。

米筛目可汤可炒,前者用猪大骨、鸡骨熬成高汤,加入韭菜、葱、油葱、香菇、虾米、豆芽、猪肉丝等配料;后者则用相同配料炒制。尤其油葱,可谓炒米筛目最重要的伴侣,公馆乡“福乐面店”的米面之广受欢迎,靠的是涂妈妈手制油葱酥,成为顾客信赖的经典味。

专程去美浓“合口味”“美光粄条店”吃炒粄条,经过永安路、中山路口的敬字亭,一则故事忽然涌上脑海。听说祖父笃信文字神圣,书写有文字的纸张不可任意丢弃,必须集中在敬字亭焚烧以示敬重。母亲曾说,因为祖父敬重字,你们兄弟才会都读到博士。我没有问她怎么只隔代庇荫?父亲呢?为何就没被庇荫而每日花天酒地?我几乎不曾见过父亲,更从未见过收集大量字纸焚烧的祖父,他们的事迹如烟缥缈,不如一盘炒粄条实在。

炒粄条到南洋之后称炒粿条,用深色酱油、鱼露、辣椒酱炒制,常见的配料有韭菜、豆芽、鸡蛋、芥蓝、虾仁,或蟹肉丝、血蚶,浓色黑酱,委实是火辣辣的尤物。

多次去吉隆坡,Rita知道我不吃酒店里的欧式自助早餐,曾清晨带我寻到巷弄里的炒粿条,端上来时盘子犹冒着烟,粿条弹劲极佳,虾仁鲜美,蛋液熟度准确,令周围的空气显得慷慨。我也曾在槟城汕头街“亚龙炒粿条”、五岔路“姐妹炒粿条”大快朵颐,深深着迷于那盘粿条里透露的镬气,那种中华料理才有的爆发力。

粄条须用存放半年以上的在来米制作,取老米油脂稀少,所制的粄条较有嚼劲。台湾粄条以新埔、美浓两地为尊,所谓“北新埔,南美浓”,新埔多以纯米制作,叫“粄条”;美浓则常添加地瓜粉或太白粉,唤“面帕粄”;闽南人则称之为“粿仔条”。纯米所制米香较浓,较软烂,适合以高汤制成汤粄;添加地瓜粉或太白粉则较具弹性,耐于翻炒,可制成干粄。

画家谢孝德强调:“米筛目的材料必须百分之百是米,才会好吃。但现在的米筛目都混进其他非米的成分,吃到肚子里,可能还是一条条的,不好消化。”显然是北客胃肠。

我常吃的米筛目是新屋“信宏鹅肉老店”和中坜“全家福”,前者连接着家族聚餐;后者近“中央大学”,是常款待来访朋友的餐馆。最近邀请作家来校评审文学奖,即宴于此处,林黛嫚、陈义芝、杨泽、蔡素芬都赞美炒米筛目,我得意洋洋,好像那盘米筛目是我炒出来的。

米筛目比粄条多了一种吃法:加糖水即成为甜品。“呷二嘴”冬天卖米糕,夏天卖米筛目,炎炎夏日吃刨冰米筛目,一阵阵清风吹拂心坎里。这是台湾的特殊吃法,用姜、黑糖熬煮甜汤,搭配冰镇过的米筛目和刨冰,单纯得像信仰。

本期到这就结束了,感谢大家的阅读,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11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