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层视界九龙楹联文明圣火,千古未绝

2023/4/27 来源:不详

北京手足癣最好医院 http://m.39.net/news/a_8598844.html

一楹联上的春秋

楹联始于桃符。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说:“尝闻纪文达师言:楹联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在纸上或刻在竹子、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因悬挂在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言简意深,颇具禅韵,在中华文化中已有千年历史。

早在《诗经·周南·桃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样的对偶语句,这是我国诗文的特点,但这并不代表楹联起源于那个时代。细心捕捉,在骈文中隐隐能发现楹联的影子。“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联,用的就是骈文句式。到了明朝,太祖朱元璋下令要求家家户户贴上春联,楹联文化得到了极大推动,贴春联对对联的风俗也流传至今。孙髯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和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是清朝楹联发展史中不可抹去的灿烂一笔,无数文人墨客挥毫而下,肆意流淌的诗意使得楹联逐渐成为可以与诗词曲赋分庭抗礼、媲美争妍的独立文体。

二九龙坡里的孕育

重庆九龙坡九龙镇,坐落着九龙楹联陈列馆。年,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一本书——《逸韵悠悠——纪念龙为霖诞生周年》。龙为霖为官时清正廉洁、兴学设教,福泽百姓,颇有惠政。后被人诬陷,免去了官职,回到了家乡。

他擅写诗文,尤爱撰写楹联,挥毫泼墨,“鱼龙归海,时来皆得化;桃李在门,意会即逢春。”十八个大字悬于书屋之上。在他的影响下,九龙书屋名声远扬,四里八方的人们闲时最爱的就是对对联。从生活中汲取灵感,按照韵律、平仄排列,九龙人们以楹联赠答,用对联作文字游戏,记录在纸笔上,流传下来就是一方楹联史。

至今,九龙镇的居民都在坚持编写《九龙春联》,已经出刊的三十八辑,每一辑都记录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生活。“车窗摄入诗情画意,公路牵来水绿山青。”描写了公路建设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夔门难锁百川水,大坝能牵四海心。”三峡大坝工程的建设也被人民用楹联记录下来。在这里,楹联文化深入人心,得到了蓬勃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三新世纪的楹联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朗朗书声从教室中传出,九龙小学的学生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楹联知识。从平仄对仗工整,韵律顿挫的古诗文入手,能更好的体味和学习楹联的知识。一个文化的传承,最重要的就是要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下一代。

九龙镇是楹联文化滋养的宝地,镇政府率五所小学,开展“九龙楹联传承基地”建设,打造传统文化输送链,让未来的九龙人从小汲取楹联文化而长大。

九龙楹联不再仅仅是贴在门框上的对联,九龙人辅以书法、金石,创造出了万余幅作品,颇具观赏性。擅长雕刻、镂刻的工匠将楹联偻刻在木、石、砖、上,楹联的保存价值和观赏价值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九龙楹联的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得到了认可,获得了“巴渝十大民间艺术”的称号。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小小的楹联,能在时代飞速发展的城市里生根落脚,实现完好保护,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传承。不断汲取新养分,运用新世纪的新形式,中华语言独特艺术的楹联才能焕发新的生机和光彩。

(文章系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45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