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冬日里写的一首冷门诗,寄托了他一生

2024/8/16 来源:不详

古代的诗歌以唐朝为盛,唐朝又以盛唐为巅峰,而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李白,便是那巅峰上的顶峰,后世无数文人,难以望其项背。

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百年来触动了多少游子的心弦;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鼓舞了多少身处逆境之人

今天要讲的这首诗是他早年所写,虽冷门,却寄托了他一生的理想,值得品读。

诗题中的“旧山”就是指匡山,又名戴天山,位于四川江油。

曾红遍网络的表白名句“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原句是李白的“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出自《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杜甫在写给李白的《不见》一诗中,也曾提到“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这些都间接表明了李白确实曾在此隐居读书。

而这首诗大概写于公元年的冬天,那一年的春天,李白离开了匡山,开始漫游蜀中。

在此期间,他登上了锦城散花楼,“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还遇上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伯乐,与张说并称“燕许大手笔”的苏颋。

苏颋盛赞李白的才华,“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如比肩也”。

后来有人认为,正是因为苏颋的赏识,李白才会下定决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而这首《冬日归旧山》便是在他结束了蜀中之旅后,回到匡山所写,最后两句“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寄托了他一生的理想,也可视作他要离开蜀中的信号。

“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诗歌开头两句刻画了诗人匆匆归来的迫切心理。

连日奔波,帽子上沾满了灰尘,却来不及洗涤,便急忙奔向那掩映在芳草深处的山门。

这里的“平”通“坪”,只是“芳草平”三字便足以想象匡山之秀丽青翠。

接着两句“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以对偶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极其灵动唯美的冬日山景图。

长满藤草的小道一直延伸至山门,即使是冬天,依然带着绿色,宛如一条绿丝带缠绕着山腰。

雪后天晴,终年积雪的山峰,在阳光的照射,放出刺眼的光芒。

绿色的藤径,晴空下的雪峰,诗人截取了两个特定的画面,便将匡山冬日的美景描绘得宛在目前,令人心醉,诗人对匡山旧居的喜爱也由此可见。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如果说前两句是诗人特意截取的镜头,那么这两句描写的便是冬日的普遍景象。

地面上铺满了枯枝落叶,峡谷上方的云层仿佛被冻住了一般。

清代诗人洪升在《雪望》一诗中也曾写道“山冻不流云”,流云不动,可以想象山里的天气该是多么寒冷。

然而接下来笔锋一转,“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又充满了生机。

屋舍周围环绕着嫩绿的竹子,古木参天,横斜的枝干,倒映在江面上。

“篁”就是指竹子,茂密的竹林一来为这寒冷萧瑟的冬日增添了几许生机,二来也烘托了屋主,也就是诗人坚贞,清高的品格。

虽是地冷天寒,然而先是藤径绿、雪峰晴,又是嫩篁、古树,寒冷中带着勃勃生机,这样的冬日图景自然鲜活,也许这也是诗人一生好入名山游的一大原因吧。

“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这首诗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此时的诗人已经从山下来到了他的故居。

他看到了什么呢?

只见屋里的墙壁上长满了青苔,野鸡在厨房中穿来穿去。

远处时不时传来白犬和猿猴的鸣叫声。

这里视觉和听觉双管齐下,描绘了一幅很苍凉的山居图,有声有色,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最值得玩味的是“旧猿鸣”中的“旧”字,古人故地重游都爱用这个字,然而与静止不动的旧亭台、旧板桥不同的是,猿猴是动态的。

所以诗人这里着一“旧”字,不是为了追思往事,更多的是表现他对故居,对山中的熟悉,也侧面反映了他对自然万物的亲近,否则怎会认出这是“旧猿鸣”呢?

“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诗人继续描写故居的破败景象。

屋顶落满了树叶,有鸟儿在上面筑巢;篱笆也早已松动,小路上依稀可见野兽的足迹。

清扫床铺时,有许多苍鼠慌忙逃窜;整理书箱,又看了密密麻麻的小虫子。

这里的“素鱼”指的是一种专门蛀蚀书籍衣物的白色小虫。

从白犬到素鱼,从屋外到屋内,从屋顶到床铺,全方位,多角度,将故居的荒败景象描绘得跃然纸上。

后人常将这几句与《十五从军征》中的“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作比较。

所不同的是老兵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跨越了几十年的时间,李白离开匡山不过七八月,而且当时的他不过二十多岁,前途一片光明。

所以同样写荒凉,《十五从军征》让人感受到了无尽的悲伤,而李白诗中却蕴含生机,这一点,我们从后四句可以感受到。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诗人开始由写景转入叙事抒情。

“洗砚”和“敲松”,这两组动词有可能是实写,也有可能是虚指,但无论哪种情况,都表现了诗人修身治国的理想抱负。

令人疑惑的是,看到这样破败的景象,诗人却无半点伤感,反而开始谈起了理想抱负,这是为什么?

最后两句揭晓了答案,“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这两句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此去回来,只是短暂停留,不久以后又要远行,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这里的“三清”是指三清胜境,也就是道教中三位尊神的居住地。

众所周知,道教的始祖与唐朝皇室同出一姓,所以唐朝尤其是前期,对道教极为推崇。

所以此处的“三清”指的便是朝廷,李白想要干一番大事业的决心不言而喻。

整首诗来看,融写景抒情于一体,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对故居的留恋,以及想要干一番大事业的鸿鹄之志。

他这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而在游山玩水的同时,也时常拜访权贵名士,后来待诏翰林,加入永王幕府,其实都是为了实现“到三清”的伟大抱负。

所以,虽然这首诗是他早年所写,不如出蜀后的作品出名,却寄托了他一生的理想,对后人了解李白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不知你们认为李白这首诗写得如何?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71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