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扶贫故事丨阚阅于危机中育新机吉
2024/8/6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26/content_20140182.htm02:月10日,仲夏晚上七点半,天已擦黑,蜜蜂归巢,磐石烟筒山镇大黑山村连村公路一侧,依稀可见密集排列的木耳菌段,壮观地伸向远方……“这十几万列队的木耳段就是抗击贫困的战士!”第一书记阚阅风趣中带着自豪。“这都是我带出来的‘兵’,和老张一起‘培训’的,现在春耳已摘四茬了,20亩地,年入几十万。”七月中旬,木耳要抢天时,下菌段老张是谁?翻开几大本撂起来比砖头还厚的驻村工作日志,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记者看到5月17日这天的重要“提醒”:“接张金和电话,木耳装菌袋需要劳动力,明早4时全体驻村工作队支援木耳基地!”这样的几乎天天都有,记了四年多。7月11日中午,太阳当头,精瘦黝黑的张金和正在出菌段,“伏天要来了,必须赶在升温前把几万个菌段全下地。昨天3点进菌棚,干到夜里11点。”对面木耳基地里,几个“全副武装”只露出眼睛的女人正在打孔下菌段,“都是村里来打工的,最忙时,要雇十六七个人干活儿。”边说话,阚阅边习惯性地帮着整理菌段箱。村民在张金和的木耳基地打工“张金和是村里第一个返乡创业的村民,种木耳是这里几乎所有贫困村都上马的产业,不过多数农户都没能力和技术建菌窖,唯有张金和把制作菌段的技术带回村里。老张不但自己依托脱贫攻坚政策,靠木耳挣了钱,还给村里带来了就业岗位。有这样的能人,就能带动一批人,走活一盘棋。所以,帮他就等于帮一批贫困户找到工作!”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很多农产品滞销,村里老百姓都不种菜了。如何在收官之年保持大黑山村良好的脱贫态势,化危机为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阚阅的脑子一直在高速运转。驻村快五年了,谁有特长,阚阅门儿清,他更知道,动员村民干点大的,最难的不是钱,而是思想,没出去闯过天下的人,咋动员都不敢动。春节时,几个在外打拼的创业者被疫情“隔离”在村里,危机送来了新机,阚阅没有让机遇溜走,他“盯”上了两个人。一个是在外闯荡26年的刘伟,蹬三轮车批发蔬菜起家,现在已有了自己的物流公司。春节前回村后被疫情隔离在家,也耽误了生意。“得转型,不能一棵树上吊死。”关键时刻,阚阅找上了门。从国家支持养殖业的利好政策打包出台开始唠,聊着聊着俩人合上了拍:养梅花鹿!4月春暖花开,土地刚解冻,刘伟就带着人在蒿草遍布的荒地建设鹿场。7月11日,记者来到已经有了模样的鹿场时,刘伟正在指挥干活儿。“鹿产业市场大、利润高。繁殖鹿羔稳赚不赔,连鹿粪都十分抢手,被公认为花卉和蔬菜的最好肥料。打算9月先进只鹿。”刘伟说。阚阅也没闲着,一直帮忙张罗贷款。阚阅经常来找刘伟,商量鹿场建设细节年下半年起,猪肉价儿噌噌涨,国家相关部门推出一系列措施鼓励生猪养殖,阚阅研究完政策直拍脑袋,机会来了!几年前,毛猪最便宜时掉到三四块钱一斤,村里的养猪行家冯宝良撂荒了猪舍,改行到大城市搞装修。今年疫情留住了他,装修行情也不行,他一直思谋着干点儿啥。阚阅一上门,养猪的事儿就定下来了!两人合计了多轮,最后签约了一家养殖业大企业的项目,该公司提供仔猪和饲料,还设保底价回收毛猪。7月10日晚上,天都快黑透了,冯宝良还在猪场忙活,正在建设的标准化猪舍可养猪头,9月进猪崽,5个月出栏,正好赶上春节前上市。“两年基本就能回本,建成后,村里的贫困户就能来打工。”宝良说。阚阅早算好了,养猪半年就见效果,明年开春,就会有一批人跟上来搞养殖。阚阅和刘伟都非常看好鹿场的前景。“他们都不是贫困户,我为啥对他们的事业这么上心?”因为这些人,不但根儿在村里,更能从根上解决贫困问题,养殖场干起来后,村民来打工,挣工资,有社保,相当于像城里人一样有了退休金,贫困户们未来就有了保障,不再怕返贫了。支持他们,其实是帮贫困户们打造个铁饭碗。“可别小看返乡创业,他们不仅人回来了,更带来了资金、技术、头脑,还有多年的奋斗经验,有这些人带头,我们大黑山村发展的春天就来了!”年来时,这个省级贫困村一穷二白,村集体账户可支配资金不足元。现在,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了以蔬菜产业园区、育肥牛养殖、光伏发电三大支柱产业为主,木耳种植、蜜蜂养殖、梅花鹿养殖、林下溜达鸡养殖为辅的产业发展格局,是全省首批脱贫摘帽的贫困村。截至目前,村集体实现累计收入78万元,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35户75人全部脱贫!(阚阅每天都要来建设中的猪场,研究下一步规划)采访第一晚,住贫困户贾宝财家,原想体验破旧村居忆苦思甜,可走进老贾的家,眼前一亮:三间房通透干净,亮的地砖、新铺的地板,室内卫生间宽敞明亮,抽水马桶、淋浴俱全。52岁的贾宝财,8年前从20来米高的悬崖掉下来,胳膊腿都摔断了。“拣回一条命,落个四级伤残,以为再也翻不了身了。”入夜,在农家院与记者忆艰难岁月时,老贾感慨万端。“年,希望来了,第一书记带来好项目,我承包了10栋大棚,菜上市时阚书记帮着联系食堂、批发市场,还当快递员。第二年帮我办了5万元扶贫贷款,养了7头牛,还安排在村里的养牛场打工。我最多的时候一年挣了20万,彻底翻了身。”“去年,我主动找村里取消了低保,好政策好干部帮我迈进小康了,不能再要国家的钱了。我今后的目标,一年最少挣10万块!”山村空气清新,一夜安睡,清早睁眼,才4时10分,此刻,张金和已在菌棚奋战1个多小时了,冯宝良正拉土垫猪场,第一书记阚阅则在例行晨起“检阅”:建设中的猪场、鹿场,洒满汗水的大棚。他心里盘算什么呢?下半年村集体能收多少钱,还是如何见招拆招再搞几个扶贫项目……(驻村期间,厨艺精湛的阚阅包下工作队的一日三餐。图为记者蹲点期间阚阅下厨做的伙食。早餐:水萝卜、黄瓜、土豆丝炝拌胡萝卜丝、五香蛋、蒸馒头。晚餐:素炒豌豆、倭瓜炖豆角、豆丝拌黄瓜。食材全来自村里。)记者手记:今年43岁的阚阅,来自吉林市委办督查二处,年3月,来到磐石烟筒山镇大黑山村。“每个扶贫干部,都要身在兵位,心为帅谋,要为贫困村做战略规划。”在大黑山村蹲点三天,耳朵里灌满了阚阅几年来总结出的扶贫经验。生活中的他,简单利落,喜欢吃素,被子永远叠成豆腐块;扶贫工作中的他,精益求精,认真执着;直播带货的他,机智幽默、博学自信。当好第一书记,着实不易,刚来时和村民一起挥锹装牛粪,与创业者挥汗如雨干农活;项目有收获时开自己车当快递小哥帮村民送菜,几年跑了10万公里。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上半年刚过,他给自己定的全年目标已超额完成。当下的头等大事,是帮返乡创业者的养殖场运作起来,搅动一池脱贫致富的春水。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贾艳玲姜丽程文/摄视频制作:姜丽程编辑:赵树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