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中,难忘第一次走进八怪之首郑板桥的
2024/12/20 来源:不详兴化,曾经很多很多年都属于扬州。如今有二十多年分属他处了。兴化,有我认识了三十几年的老大哥,也有在博客上认识也在线下交往过的朋友。这个宅在家中的春节,我常常想起他们。想到兴化,脑海里会出现了一串熟悉的昵称:转水湾、楚水野鹤、瓦壶天水、七月荷……与他们把酒言欢的聚会,转眼过去了十来年。那一次,零九年暑假。板桥故居纪念馆更早以前,我曾经于一个偶然去过兴化,当时大兔子兄陪我逛了板桥故居。一个小小的院落,院中有几杆修竹。还有一个就是让我印象颇深的厨房。厨房里有一副对联:白菜青盐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这是板桥先生晚年的生活境况吗?郑板桥,扬州八怪之首。曾经是心中记挂百姓民生的县太爷,“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题画诗,他心声的吐露。他是诗书画三绝的大才子,独创了飞逸的六分半书。行云流水的字,却是“乱石铺街”的“乱”字占了首位。他的瘦竹怪石,是精神的遗世独立吧。以上种种,让板桥郑燮成为“扬州八怪”中的标杆。郑板桥是扬州兴化人,小小院落是证明。第一次站在板桥故居里,正逢小雨的春天。淅沥的雨,为板桥故居增加了几分寥落的气氛,与“瓦壶天水”特别对景,于小院中的其他,倒记不太清楚了。估计不是真迹第二次去,是一个初秋的周日,一家三口兴之所至的临时决定。天气算不上炎热,先生女儿皆是第一次拜访,我成了当仁不让的导游。我们在路上时,我居然没有想出一个可供利用的电话号码能帮我联系上兴化的朋友们,那是手机没有普及的年代。一路上,女儿和我讨论“垛”的含义。兴化有很多以“垛”命名的村庄,那是水网密布的地域,高出水面的地方。刚刚进入兴化市区,首先看到长安路的名字。兴化是县级市,用古都命名一条进市区的路,好大的口气啊。左边是一座桥,桥不宽大,但悬索直拉桥的造型很有新意;右边也是一座桥,用的是旧金山金门大桥造型。两座时尚特色的桥,是兴化人走出兴化,走向世界的象征吗?找到板桥故居了。知了的叫声里,门前的竹子,越发显得凉爽。进门,是我记忆中的院落。照壁的“福”字,表达了古人今人对美好生活的同样祈求,仿佛是新建。女儿和先生,对这袖珍的景点,忙忙地自去转悠,不需要我这个自封的导游了。不同于我第一次地看到,在小院的左边,建了一座小小的花园。说小,比故居大。郑板桥当年显然不具备营建花园的实力。花园里,有太湖石点缀。还有一条不长的碑廊,镌刻了郑板桥的诗词代表作。园中的小亭子、小画舫和类似扬州个园借景的处理,处处表现了南方园林精致、秀美和小中见大的特点。花窗借景稍稍遗憾的是,周围民居的建筑,破坏了这个园林的整体美感。或者说,故居被包围在民居中间。我对板桥故居的重访,印象最深的是陈列室门楣上的“聊避风雨”和花园画舫里的“聊借一枝棲”横幅。两个“聊”,不但知足,而且无奈,绝不是“衙斋卧听潇潇竹”时候的心情,也不是“新竹高于老竹时,全凭老竹做扶持”时的心态,该是经历了官场的沉浮和人生的曲折以后,历尽磨练获得的淡定与从容吧。画舫里还有一副对联,印证了我的分析。对联为:有竹人不俗,无兰室也馨!颇有《陋室铭》的风骨,却无《陋室铭》的挥洒意趣。离开板桥故居,时间还早。索性进入市区中心,游玩八字街。这是一条不长的老街,麻石路面更像是宽一点的巷子。我相信,这里应该是兴化曾经的商业中心。因为扬州的引市街,今天我们认为是巷子,却是清代繁华所在之一。碑廊的诗巷子里,有手工编织的竹制品等工艺品出售,不是非常有特色。倒是土特产大芋头看上去很诱人,忍不住出手买了几个。后来发现在高速路口前,有大量卖芋头的农民。这里的香芋,是特产之一。据说与荔浦芋头和奉化芋头一样有名。可惜我平时不太爱吃这类型东西,知道不多。回来尝了,炖排骨汤,果真名不虚传。兴化还有李园、恢复的县衙、成司马府主题展馆等景点。一二年我第N次去游玩时,拍了大量照片。可惜因为种种原因,一张都没了。只能凭着记忆,简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