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探趣有竹伴居觅悠然
2023/9/23 来源:不详丁酉年入夏的一天,热得冒汗,忽然记起苏轼那两句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有竹伴居是什么体验?种了竹是不是就摆脱了“俗味”?彼时懵懵懂懂,未及多想,不妨试验一下。苏东坡的意境应该是有个院落的。房前屋后种上一圈竹子,饮食起居在其中,不由得你不“雅”起来。我立时想到了现在住的楼房,悬在半空中,不上不下,绕房种一圈竹是不可能的了,便把主意打到了几尺见方的阳台。西南山区很少见到竹。没有系统研究,我把见到的竹分为两种,一种是竹节长而直,颜色青,大多在农村房前屋后扎堆生长的高大“青竹”。一种是竹节短,躯干和叶子青黄的“金竹”,相比青竹,金竹个头要小一些,长得也慢。它长在山中,扎根岩缝石隙,透着一股子精神。青竹我常在农村葬礼上见到用来挂长长的经幡,金竹则在乔迁仪式上用得多,更多的“金竹根”则是被老大爷挖来做成烟斗。后来我才知道还有一种“文竹”,多长在“办公室”里,野外我没见过,也就没细究。我喜欢金竹,决定从山上“移”两根到阳台来。挑了个雨后见阳的天气去山里,略过土质肥沃的田埂地埂,专门选了一座陡峭的石山攀上去,满山的植株都透着不屈,灌木、草本植物都扎根在山石中,争夺着少量的枯枝败叶形成的浅层土壤。翻翻找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岩缝里挖了两根金竹,连根带叶,再装一袋原生地土壤,移栽到盆里。民间有“树挪死”的说法,我想金竹从石头缝换到盆里,能不能活下来,要经历生死考验。为了让两根滑溜溜的“竹竿”置之死地而后生,遂把它的枝叶都全部剪掉,留下三寸长的枝干露出土面,用塑料纸包住断口,把收集到的奇形怪状的石头插在盆里,模仿金竹在山上生活的“艰难”环境。它很快就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起来吧?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我一度认为自己精心栽种的两根金竹死了。后来才知道,移栽植物的时候缺乏经验,应该多少留几片枝叶,让植株能进行光合作用,这样更容易生根成活。金竹刚种下那几天,每天看几遍,期待盆里光秃秃的竹竿旁边冒出新芽来,想象突然一觉醒来,便是青黄满盆。结果都没有,足月有余,两盆金竹依旧没有任何动静,就连盆土杂草都发芽了。最初尚存兴致,记得定期浇水,后来直接让它自生自灭,这次附庸风雅试验怕是要失败。意外地,某一天父亲说,你那瘦竹竿冒芽了。心下一喜,冲到阳台一看,其中较小的一盆金竹旁边不远处,一根嫩绿的牙尖斜斜地冒出来,那抹绿黄在朝阳下泛着光。我不放心,用手往下扒拉点泥土,确认了,不是杂草。嘿,总算是活过来了,还好没放弃,我低估了竹子的坚韧。接下来冒出来的新芽迎风见长,一天一个样,不到旬月时间,泛黄的竹枝就长到了尺余高。另一盆金竹也陆续吐芽,一根、两根、三根……芽儿慢慢变成了青黄枝叶,越来越多。移栽的时候,竹根是铺展在盆底的,冒出来的新芽,有的从插在盆里的石头缝隙里钻出来,有的顶翻了小的碎石,有的斜着尽量往窗外阳光处延伸。从盆栽造景专业的角度来说,它们没有什么美感可言,但是它们都活了。记起“竹子定律”典故,有一种毛竹,它用三年时间在地里生根而不长高,三年后的某一天,一场春雨,竹子以每天几十厘米的速度长高,最终成为参天巨竹。我移栽盆里的两根金竹,肯定长不成参天巨树,但是它们默默地用厚积薄发通过了生死考验。金竹不急躁。许是盆栽环境的缘故,冒了几根新竹之后,它们也不多长,每天积蓄力量,慢慢变得叶宽枝粗,主干紧密细致。人也变得勤起来,修剪,浇水,努力让它春夏秋冬满盆青秀。有竹伴居是什么体验?我大概也体会到东坡居士笔下那“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意境了。阳台上两盆金竹能让“下里巴人”变“阳春白雪”吗?不过是踽踽而行时,抬眼看到那从石头里长出来的点滴青秀罢了,但每当我看见这簇绿意,却又想起郑板桥的“任尔东西南北风”来。文/黄树生视觉/实习生李开祯祉编辑/向秋樾二审/赵相康三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