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清淡,但很耐看,这部纪录片我们不应该
2023/9/10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map.html
都说文学来源于生活,每一部巧妙绝伦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作家对于现实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看过作家笔下的不少世界,这次,我们来看看作家身处的人生——
《文学的日常》
作为一个并不“商业化”的题材,该纪录片开播两集后就取得了8.9的的好成绩。
通过一期一拜访的形式,分享与马原、马家辉等著名作家相处的两天时光。
有观众将其封为“宝藏纪录片”,认为其内容闪光、风格真实。
也有观众认为它“货不对板”,说好的谈“文学”却谈成了“作家”。
片子拍得好不好,一半还得看导演。该节目的总导演是王圣志,说起他,也许大家更先想起的是他执导的《早餐中国》系列。
这次他讲起“文学”来,又会是什么味道?
第一期,探访的是中国先锋派代表作家马原。
马原与余华、格非等作家被称为“先锋文学五虎将”。当年的报刊上,甚至出现了这样的称谓:“东邪”余华,“西毒”马原。
自多年前在被确诊为肺癌后,马原一直携家人隐居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姑娘寨。
随着马原好友吴啸海的步伐,我们来到这位作家隐居的“九路马堡”,在这里他开始了晴耕雨读、鸡犬相闻的闲适生活。
对于这座亲手设计的书院,马原可以说是相当满意。这不,他带着大家参观了起来。
书院的每一处房间,都以世界文坛上的文学家命名。他说,这样他憧憬的每个文学大师就都有居所了。
其中,他特别喜欢顶层的书房。在这里他有足够的空间摆放自己的藏书,还可在此享受阅读的时光。
欢喜地望望四周,他直道:“这就是天堂的模样了,马原的图书馆。”(可见马原先生对于书籍是多么地珍重与喜爱。)
“生活在别处,别处就是姑娘寨。”
马原把姑娘寨称为自己的终老之地,他为此处树碑立传,写下了精神自传体小说《姑娘寨》,讲述着这里的奇异见闻,有英雄故事,也有历史传说。
难得来到书中此处,马原便带着大家前去寻访这部经典之作的原型。
首先来到的是废弃的勐海老茶厂。
虽然由于封闭并未能进入到建筑内部,但众人从外围与窗户的缝隙中便能窥探到其中的神秘。
在这里,也勾起了马原对于小说创作的一些回忆,他特别提到了自己对于“巫师”这一角色的青睐:好的文字起的就是这样将现实与虚构联系起来的作用。
接下来,众人真正意义上来到大自然中——马原家的一小片山坡森林。
在这里,马原可以凝视着古树的智慧,俯瞰着山下的袅袅炊烟,感悟出人生的真谛。
从森林出来,众人来到马原曾借宿的乡村小学,这也是他到此的第一落脚处。
在这里初来乍到,他还跟族人闹出了一个小小的误会。
被视为“入侵者”的马原被族人们围殴了一顿,还好最后消解了误会,双方都没有对此心存芥蒂。(这也体现了族人们对于这一方家园淳朴的守护)
就是在这些地方,就是在此处,马原为我们读着《姑娘寨》书中的句子,好像就是把这方世界读给我们听一般。
对家人而言,他是一名为了儿子愿意执笔童话,建筑城堡的可靠父亲。
对余华等好友而言,他是一位“永远心存幼稚”的开怀老友。
对读者而言,他便是写下美妙文字的大师,同时也是会为一束冒头新竹而高兴的田园老者。
与马原先生“归园田居”的隐世生活不同,第二期我们探访的是身处市井,品尽烟火的作家——马家辉。
有人说,香港最不缺的就是繁华,繁华之中又遍地是荒唐,由此组成生活。
跟随着音乐评论家焦元溥来到香港,我们共同期待着解开心中的小小疑惑:是什么力量支撑马家辉进行笔下的创作。
两人一碰面,马家辉便让观众感受到不一样的大师风范:他会直率地面对作为一个作家的欲望——节目大红,作品大卖。
当然了,作品要卖得好首先是写得好。创作必不可少的是资料收集与研究,也是作品萌芽的土壤。
从马家辉向焦元溥滔滔不绝地介绍着香港的文武庙和大街小巷中,可以看出他对于这片土地的了如指掌和观察入微。
而对于刚开始提出的对于“文学”日常与“作家”日常之间的界限,马家辉也作出了自己的理解:作家的作品内涵与他的人生阅历是分不开的。
接下来,他便着重地向我们介绍了秘密的储藏处:湾仔。
首先,来到的是一间历史悠久的大当铺,这里储存的是马家辉的一个心结:当铺内部的结构(高低悬殊)让他每逢回想便觉得十分委屈。
穿过马路,便来到了“湾仔的肺”——修顿球场。(耸立高楼中的一处运动场所)
看着来往的年轻人,他眼中看到的却是童年的自己,那个因为瘦小而无法加入到游戏,甚至“黑社会”也不屑要他的孤独小孩。
没法和朋友们共玩、共闹,他便另辟蹊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天地图书店。这里是他的老巢,也是他的文学熏陶摇篮。
拐个弯,两人还在快乐饼店旁,“放肆”地共享着一个刚出炉的菠萝包。
夜幕降临,两人来到相熟的老字号牛肉火锅店,自称戒牛肉已五年的马家辉也抵不住诱惑,胃口大开。
听着耳边的喧嚣,吃着火锅中给的热烟,江湖的味道便出来了。
下一个他们到达的地方,便显得有些“独特”:天主教坟场。
为什么是这里?
马家辉说道,这里会带给他许多感慨,其中最大的便是生命无常。
在香港这样快节奏的城市里,马家辉常常会有这样的一种错觉,感觉自己在此处成长,却又像只是这里的过客。
而到了最后,能做的不过是“把生命中的烂牌打到最好”。
看到这里,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中年马家辉,一人即江湖”的概括了。
正如片名《文学的日常》,“透过书本,照亮日常,书中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相互碰撞。”
借由此片,作家们分享了他们对于生死观、世道人心、故乡、青春叛逆等人生话题的认知和解读,展现其作为当代作家的精神风貌和思考感悟。
万千风格的文学作品,背后是作家们对于生活多面化的多样诠释。反过来说,不同的作家有着不同的创作环境,笔下世界自然也有所不同。
或是一片清净,或是一阵烟火。
与其对作家的创作思路再三琢磨,何不跟着纪录片,用55分钟的时间聆听东方视角下文学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