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的前一年,为何还有能力发动规模巨
2022/11/12 来源:不详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03798.html
年9月,轴心国可谓是败相已露。
意大利宣布投降,退出了战争。
德国打输了库尔斯克会战,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被迫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同时期的日 ,虽然仍能在太平洋战场上与美 打得有来有回。
但由于美国完全启动了战争机器,不出意外的话,资源处于劣势的日本很快就会陷入被美国花式吊打的窘境。
因此,根据前线的实际情况,日 大本营便对年的作战提出了四点指示:
一,在硬实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先避免与美 在太平洋决战。待大力发展空 后,再寻有利时机与之决战。
二,收缩战线,确保“ 国防圈”在战争期间的海运顺畅。
三,应 防止与苏联爆发战争。
四,对中国应加大压迫力度,避免来自中国的空袭威胁到日本本土和海上交通线。并伺机寻谋解决中国问题。
指示下发后,驻华中的日 领会意图,很快就发动了一场中等规模的战役。这便是年底的常德会战。
这次会战,虽然日 短暂拿下了常德,但站在整个中国战场的角度看,日 的作战行动并无卵用。战前是啥样,战后还是啥样。一场会战下来,日 只是空耗兵力。
并且在会战期间,还发生在了美国飞机从中国机场起飞轰炸台湾新竹的事件,这让日本大本营感觉到了不安,认为美 现在能轰炸台湾,接下来肯定就可以直接轰炸日本本土。
在这种不安情绪下,日本大本营就在原有部署的基础上,又新增了一条指示:
即在摧毁美国在中国空 基地的同时,还要打通一条贯穿中国南北的陆运通道。以确保海上通道被美 切断的情况下,日本仍能以中国为后方,与美国周旋。以及本土与东南亚进行人员、物资方面的交流。
年1月,日本参谋总长杉山元将指示制定为《一号作战纲要》,交给天皇审阅。
天皇在审阅后,拍板决定,并将作战纲要下发到前线。
三个月后,驻华日 实施这一作战计划,这便是豫湘桂战役。
综上所述,日 发动豫湘桂战役,主要的战略目的有二:
一是打通大陆交通线,保证即便海路被美 切断,本土与东南亚仍有陆路通道。
二是摧毁美 在中国的空 基地,确保本土和日占区不会遭到美 飞机的空袭。
如果我们仅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日 发动豫湘桂战役,国 防守,日 是攻方。
但是,如果把目光放到整个亚太战场,就可以发现,日 其实才是防守的一方。
日 在中国的积极进攻,本质上是出于防御目的,意在太平洋战场失利后,仍能以其在中国的占领区为后方,与美 进行周旋。
因此,豫湘桂战役对于日 而言,看似与此前的常德会战没什么区别。其实,却是一场保命之战,非打不可。
用咱们当年常说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那么,当时的侵华日 有没有发动战役的条件呢?
很显然,是有的。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虽然驻扎在中国的日 逐渐向南转移。陆续从中国关内和中国东北总计抽调走了20个师团,投入到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与盟 鏖战。
但是,日 大本营在抽调走精锐后,又对中国关内和东北进行了多次补充,以保证维持侵华日 和关东 在各自占领区的统治。
因此,别看豫湘桂战役前的侵华日 ,很多都是新兵,缺乏作战经验。而且绝大部分师团的编制也不是满编状态,即所谓的乙类师团、丙类师团。
但如果日 大本营决定砸锅卖铁,发动一场保命战,其兵力还是够用的。
并且,即便是丙类师团的日 ,其素质相较于大部分国 而言,其实也不算低,仍然还是有战斗力优势的。
日 的兵力调动,具体来说,就是把原本要调往东南亚的若干机动部队,如第三、第十三师团,仍留在中国作战。
为了让其他守备师团也能参与进攻作战,日 大本营在日本本土还新编了14个独立步兵旅团。
这些三流守备部队到中国后,接替原来在关内维持占领区的乙级、丙级师团,放弃掉一些不重要的区域,专心负责大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守备任务。
至于被替换下来的乙级、丙级师团,则全部南下,与豫湘桂战场上的中国 队死磕。
单靠这一手操作,日 大本营就挤出了30多万机动兵力。
与此同时,由于日 大本营确定了不与苏联开打的战略指示。所以会战进行期间,无后顾之忧的关东 和日本国内又陆续调派了部队增援关内日 作战。
关东 方面,调了七个飞行战队和若干二线部队,增援华北方面的日 。
日本国内方面,调了八个野战补充队,随同作战师团一起行动,补充前线兵力。
根据事后统计,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日 大本营前后累计投入了60多万人。其中包括10万多后勤人员。这个出兵规模要大于武汉会战和淞沪会战。是抗战期间,日 动员兵力 的一次作战。
总的来说。年的日本,虽然已经大不如之前了。但如果做垂死挣扎,还是有能力发动豫湘桂战役的。
一方面,日本不与苏联爆发冲突,这就使得关东 这支战略预备队,可以随时用于增援关内战场。
另一方面,抗战打了七年,虽然中国被打得满目疮痍,但日本国内一直免于战火。此时的日本国内,还有生力 可用,日本兵力其实并未枯竭。
再就是,通过收缩原有占领区,日 还可以挤出数目不小的机动兵力。
豫湘桂战役的过程就不说了, 说说战役的结果。
众所周知,日 在桂柳会战后期,主动收缩战线,等于是事实上放弃了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战略目标。
对此,国内很多人一直强调,认为日 是因为兵力不足,所以才不得已而收缩。
怎么说呢。当时的日 ,确实存在兵力不足的情况。
一方面,攻打湖南期间,日 死伤太大,超出了原本的预测伤亡人数。
另一方面,趁日 南下之际,敌后的八路 和新四 趁机反攻,频频出击,令日 不得不抽调一部分兵力回援,以确保不被敌后抗日武装偷家。
但是,有一点要搞清楚的是,日 的主动收缩,并不完全是因为兵力不够用。
除了兵力不够用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美 在桂柳会战期间,在菲律宾登陆了。
这个消息对于日 大本营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
因为,一旦当美 控制菲律宾后,美 的航空兵就可以威胁从新加坡至台湾沿线的所有港口和海上、陆上通道。
而这个结果也就意味着,即使日 费力打通了大陆交通线,这条陆上通道也不会起什么实质作用了。
并且,美 登陆菲律宾,也意味着美 在日本本土的登陆,只是时间问题。
此时此刻,要想保住老巢,日 就必须收缩战线,以保卫本土。
也是因此,从年2月开始,日本国内就中止了对驻华日 的补充和增援,要求当地日 自行解决后勤和补充问题。
国内不给补充了,那还打个毛线。所以,豫湘桂战役也就以日 的收缩,我 的反攻而结束了。
从 的结果来看,中国和日本是双输。
日 打了个寂寞,死伤近十万人,却未能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攻占的地盘,后来也陆陆续续得放弃了。如果早知道是这个结果,日 大本营可能就不会发动豫湘桂战役了。
而中国方面,由于战场上的溃败,导致美国对国民 府能否消灭中国领土上的日 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为了尽快解决日本,美国在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背着中国 府,把外蒙默许给了苏联。
这个后果,对战后中国乃至世界的格局,带来极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