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寻秦记之赵文博礼县固城尖山子脚下故事
2023/5/14 来源:不详赵文博,男,陇南师专原党委书记,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陇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出版诗文集三部。
尖山子脚下故事多
◎赵文博
尖山,俗名尖山子,位于礼县固城镇境内,是礼县的一座神山、圣山、名山。
名震天下的大堡子山、祁山、天台山皆发脉于尖山。
尖山子脚下的固城镇,故事多的数不清。
据说,周武王夫人邑姜曾奉命率军前来西垂平定戎人之乱,在固城峡里曾与犬戎大军进行过一场旷日持久的激烈战斗,大获全胜后方班师回朝。
从此,邑姜马背上英姿飒爽的战神形象,就活在了一辈又一辈固城人茶余饭后的光阴里,成了世世代代的固城人引以为荣的骄傲和自豪。为了纪念这场辉煌的战事和骁勇善战的女统帅,人们就把周武王夫人当年曾发号施令过的一座山,取名为凤龙山。
凤龙山,位于固城街道北面四五里外的固城河右侧,山势平缓,地形开阔,水源充足,粮草供给十分便利,进可攻,退可守,确是一处安营扎寨、排兵布阵的好地方。
如今的凤龙山,早已成了固城境内的一座道教名山。初来乍到凤龙山观光问道的人,最先提出的一个问题一定是对山名的质疑,最先听到的历史信息,也一定是对山名由来的介绍。一问一答间,你就能感觉到固城历史的久远与厚重。
固城中街赵家醋房后院有一株直径三米、四层楼高的大柳树,谁也说不清大柳树究竟高寿几何,但关于它的诸多传奇故事,不仅能把人听得目瞪口呆,而且还给固城这个地方晕染上了一层神性的光芒。其中距今最近的一个关于大柳树的故事,发生在“文革”期间。
据主人家讲,当时曾有一群热血沸腾的红卫兵,手持利斧来到大柳树下,意欲以“破四旧”的名义将其砍倒。当第一斧砍下后,只见一股红水汩汩流出,砍树者不以为然,抡圆了膀子又砍下一斧,谁知第二斧刚砍下去,一股更加汹涌的红水带着浓烈的血腥味不偏不斜地喷射了砍树者一身一脸,持斧人脸色骤变,双手剧烈颤抖,刚刚还群情激愤的一帮年轻后生,见状后一个个怪叫着作鸟兽散。
大柳树的神名从此不胫而走!
历尽沧桑的大柳树,粗壮威武的树干如龙盘虎踞,几根直径过米的枝条虽因年代久远而枯折,但断折处却奇迹般又长出了不少新枝,仰望着斑驳陆离的老树干和欣欣向荣的新枝条,郑板桥先生“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来年更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的诗句就涌上了心头,那个激动啊,直叫你心灵震颤,豪气冲天!
而当你走进与下街头的大戏楼隔河相望的土城时,刹那间就有了穿越时空的奇妙感觉。城内的每一个角落里似乎都隐藏着秘密,每一块残砖破瓦上好像都承载着故事。任何一个细小的发现都会让你屏住呼吸、瞪大眼睛、绷紧神经,即使一点点蛛丝马迹也会刺激起你探究的欲望,引发你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
土城占地二十亩,方方正正,分内城与外城,内城建于元末明初,外城建于民国。土城主人姓陈,祖籍河南,代有在朝廷任职者。城内原有一座祠堂、六座四合院,一座刚刚起了地基的四合院因时世变迁而被迫停工,解放后这座未修成的四合院便一直以地基的形式存在了几十年。土地改革时,土城内的房地产全部分给了贫下中农,陈姓一家人从此不知所踪。改革开放三十几年后,听说有十几位陈姓子女在外地发展的不错,其中一名还担任了乌鲁木齐市的检察长。
如今的土城破败的面目全非,原有的祠堂、五座四合院及当年未修起的那座四合院地基早已无影无踪。只剩下一座城门楼子、一座四合院和北边的一段城墙,还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槐树。唯一幸存的一处四合院虽然满身疮痍,摇摇欲坠,但从其讲究的建筑布局、严谨的建筑结构、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上,依然能感受到当年城内富丽堂皇的气息。
在固城,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关于土城的美丽传说——
话说土城内槐花飘香的一个黄道吉日里,陈家人迎着东升旭日洒下的万道霞光,娶来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儿媳妇。当迎亲队伍进了城门后,花轿落地,新媳妇下轿。就在顶着红盖头的新媳妇由伴娘搀扶着羞答答轻移莲步、春风杨柳般往新房院内走去时,人们发现新娘每向前移动一步,三寸金莲踩过的地方就会凹陷下去,紧接着一坛马蹄银就从凹陷的地方冒了出来,一路走过,一坛坛马蹄银就在她的身后整整齐齐排列成了一行。这可真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天下奇观!人们先是惊恐,再是惊叹,继而齐声夸赞陈家娶的儿媳妇是一个能招财进宝的活菩萨!
人财两进,喜上加喜!大喜过望的陈家除了大宴宾客之外,凡当天在场之人皆得到了丰厚的赏赐,连站在城外看热闹的女人们也一人赏了一只银手镯。
这个美好的故事含蓄地告诉我们:一、土城是当年固城最高大上的建筑;二、陈家是当时固城最富有的一户人家;三、当时陈家有一位精明能干、持家有道的女主人;四、陈家人乐善好施。
以粮为纲时期的固城也很有名,但那时得的却是一个靠吃回销粮过日子的穷名。穷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固城多山,加上高寒阴湿,不适宜种粮,但当时的政策只允许种粮,其它什么事情都不让干,结果一年到头种的粮食连自己也不够吃,还要交公粮、交购粮、交储备粮,常常是该缴的还没缴完,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就不冒烟了。于是就开始申请吃回销粮。周而复始,恶性循环,光景一年不如一年,穷名便一年比一年响亮。
那时,固城境内还没有公路,唯一能通往县城的一条路,就是固城河河道,但每当汛期就无法通行了。一年中有好长一段时间,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出不去。在干旱少雨的季节里,只有身强力壮的人顺着河道里拐来拐去的河流不断地涉水,花去大半天时间,才能从固城峡里走出来或者走进去。这,就是固城有名的“七十二道脚不干”!
年,国家投资,固城人投工投劳,耗时一年,终于沿固城峡北面石崖上开凿出了一条长23公里的公路。从此,固城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公路的开通,让固城活络了,富裕了,年轻了;公路的开通,让固城许多原生态的乡风民俗,以及众多的神庙、古树、城堡、高山、草原,被越来越多外来的艺术家、民俗工作者和企业家接近和了解,人们惊喜地发现固城的天格外蓝,水格外绿,山格外青;发现固城的资源特别丰富,固城的人特别纯朴,固城的故事特别多!
如今的固城,没去时想去,去了就不想离开。
不要说至今仍存活在日常生活中的周礼,不要说丰富多彩的各种民俗文化活动,也不要说三县梁上那美丽动人的大草原,单是一个尖山子,就足以让你流连忘返!
尖山子,海拔多米,是礼县境内的第二高山,因如钢锥般直刺青天而得名。当地有“固城有个尖山子,把天戳了个窟窿子”的说法,其山峰之陡峻、山顶之尖锐由此可略知一二。
尖山子的山顶上建有庙宇,过去叫尖山寺,现在叫通天观。据庙内碑刻记载,尖山寺始建于明成化八年。清康熙三十年、道光五年、咸丰七年、同治三年、光绪五年和民国三十六年曾进行过六次大的维修。在陇南和天水境内至今还流传着“尖山寺,磨得天爷咯吱吱”的民谣,据此可知尖山寺影响的广泛与深远。因为设计的巧妙和建筑的精美,20世纪50年代尖山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革时,尖山寺残遭焚毁,片瓦无存。
年,固城乡马进明、马彦才、李有仓及红河镇吕自学等人顺应民心,发出了重建尖山寺的倡议。倡议一出,应者云集。一时间,方圆四十八村捐钱、出力、捐建筑材料者争先恐后,能工巧匠悉数上山,群策群力,无私奉献,耗时一十九载,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年重新建起了尖山寺。
重建后的尖山寺更名为通天观。
通天观座北朝南,整个建筑占地不足两亩,殿宇前后左右皆为悬崖峭壁,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曲曲折折通向山门,高高在上的山门前仅有不足两米宽的台地。站在山门前极目四望,可以清晰地看见四五十里外的秦皇湖、天台山、杨家寺以及百里之外连绵不断的三县梁。此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就会涌上心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冲动和激情就开始在胸中激荡、扩张。
通天观建筑依山取势,前低后高,一进三院,层层递进抬升。进得山门,但见一院比一院约高出一米,无院墙相隔,有石阶相连,殿宇清一色土木结构,飞檐斗拱,画栋雕梁。两厢的偏殿与雄居最高处的玉皇大殿、祖师殿通过榫卯结构有机连接,由低渐高,错落有致,主次分明。由于物资运送的艰难和不易,殿宇建筑普遍比较低矮,但比例合度,结构严谨,反倒平添了几分关于建筑学上的美与想象。殿内几十尊神像既保持着传统雕塑风格,又融入了现代美学元素,逼真地表达了神灵威严,无言地传递着人间温情。
站在尖山之巅,面对着通天观精巧的设计与建筑,久久地沉浸在十九年来建造者历经的各种困难与挫折的想象之中,你会被民众的信仰之力和至今还“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固城深深地感动,你就会醍醐灌顶般一下子明白尖山子脚下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故事的原因所在。
尖山子脚下肯定还有许许多多鲜为人知、令人神往的好故事!